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法制史练习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全部题型2.多选题8.论述题 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20分。下列各题四个备选项中有二至四个选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的字母涂黑,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下列选项中有关西周法律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有()。 A.西周时期已经对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作出了明确的区分 B.西周时期已经对贪污受贿行为作出了规定 C.同姓不婚、七出、三不去、义绝、和离都属于西周时期婚姻制度的范畴 D.中国历代的司法实践都基本沿用了西周时期的“五听”制度 正确答案:A,B,D 解析:西周时期已经对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作出了规定,将故意称为“非眚”, 将过失称为“眚”,故选A项。西周时期已经规定了贪污受贿的刑事责任,具体 规定在“五过”之中,“五过”即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其中,惟货 就是贪赃受贿而枉法,故选B项。C项错在:义绝与和离是唐朝的婚姻制度,西 周时期还没有这两种离婚制度。“五听”是西周时期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五种 方式,中国历代的司法实践都基本沿用了“五听”制度。故选D项。知识模块: 中国法制史 2.下列选项中,属于秦汉时期耻辱刑的有()。 A.宫刑 B.髡刑 C.耐刑 D.完刑 正确答案:B,C,D 解析:秦汉时期的耻辱刑包括三类:髡刑、耐刑和完刑,其中,剃去犯人头 发为髡,剃去犯人胡须为耐,不加肉刑髡剃(免肉刑、髡剃并保留发肤)为完,故 选D项。宫刑属于奴隶制五刑之一,是去掉受刑人生殖器的刑罚,宫刑虽然具 有侮辱性质,但不是耻辱刑。知识模块:中国法制史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首次出现的制度有()。 A.法律形式上首次出现了格和式 B.罪名上首次出现了重罪十条 C.特权制度上首次出现了八议、官当 D.刑罚执行上首次出现了死刑复奏 正确答案:A,B,C,D 解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首次”,包括曹魏政权的“八议”、 死刑复奏,两晋政权的服制定罪、登闻鼓直诉制度,北魏政权的“官当”、格、 杖刑,西魏的式,北齐的法典篇章体例定型化、大理寺、重罪十条等,故备选项 都是正确答案。知识模块:中国法制史 4.关于唐朝刑法适用原则的表述,错误的有()。 A.公罪从重,私罪从轻 B.类推制度就是指“轻其所轻,重其所重” C.犯十恶者,累犯加重处罚 D.共同犯罪,以造意为首 正确答案:A,B,C 解析:公罪即官吏因公事而犯的罪,私罪即官吏因私事或者假公济私而犯的 罪。公罪从轻惩处,私罪从重惩处。故A项错误。唐律规定:“诸断罪而无正条 者,其应出罪者,则举重以明轻;其应入罪者,则举轻以明重”,这就是有关类 推制度的规定,该规定称为“轻重相举”或者“举轻以明重,举重以明轻”。“轻 其所轻,重其所重”是指在有违伦常教化犯罪处刑上明显偏轻;而对于直接危害 封建统治、封建君主的犯罪,处刑都普遍加重。这是明朝的刑法适用原则。注意: 不要把“举轻以明重,举重以明轻”混淆记忆成“轻其所轻,重其所重”。故B 项错误。唐朝对前后三次犯应处徒刑的盗罪,不以其中一个重罪处刑,而是应处 流刑;前后三次犯应处流刑的盗罪,应绞。此即累犯加重原则,故C项错误。 唐朝对于共同犯罪,以造意犯为首犯,D项正确。知识模块:中国法制史 5.下列关于宋朝法律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有()。 A.《宋刑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采取“刑律统类”编纂方式的封建成文 法典 B.宋朝在刑事立法领域首创的刑罚包括充军刑、刺配刑和折杖法 C.宋朝对于户绝立继承人有“立继”和“命继”两种方式 D.宋朝实行审理和判决分立的制度 正确答案:B,C,D 解析:A项错在:《大中刑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采取“刑律统类”编纂 方式的封建成文法典,而不是《宋刑统》。知识模块:中国法制史 6.以刑部作为中央审判机关的朝代有()。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正确答案:B,C,D 解析:元朝撤销大理寺,使得刑部首次成为中央主审机关,明朝和清朝沿用 了元朝的做法。故选B项、C项和D项。宋朝的中央最高审判机关是大理寺。知 识模块:中国法制史 7.清末礼法之争的焦点有()。 A.无夫奸和亲属相奸是否处以重刑 B.是否从西方引进正当防卫制度 C.子孙违反教令是否承担刑事责任 D.干名犯义条款是否予以废除 正确答案:A,B,C,D 解析:备选项都属于正确答案。清末礼法之争的焦点除了备选项列出的四个 焦点外,还有一个就是关于“留存养亲”制度。知识模块:中国法制史 8.关于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中华民国民法》的表述,正确的有()。 A.《中华民国民法》的结构顺序是总则、物权、债、亲属、继承 B.《中华民国民法》体现了“国家本位”的立法原则 C.《中华民国民法》采取“民商合一”的民事立法原则 D.《中华民国民法》采用德国民法典的

13****51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