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加强》讲义提纲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讲义提纲本课重点介绍君主专制这条线索。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官僚制无重大变化,仍然在行省制、科举制轨道上滑行,而君主专制在元代出现了弱化,明清仍然需要着力解决。 补充1,明清中央集权——行省制的发展: 明朝:页16“历史纵横”,废行省、设三司。全国一级行政区为两京十三布政司,布政司习称为“省”。 清朝:全国一级行政区25个,其中18个省(汉地,页64“18星旗”)、5个将军辖区(黑龙江、吉林、盛京、伊犁、乌里雅苏台)、2个办事大臣辖区(西藏、青海)。 补充2,明清官僚制度——科举制的发展: 八股取士,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经义取士),成为禁锢士人思想的选官制度。 一、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 1、废除宰相制度: 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辽代除外),具体名称多达几十种,如相国、丞相、大司徒、侍中、中书令、尚书令、同平章事等。祝总斌提出“宰相”两个条件,即拥有议政权(辅佐皇帝决策)和监督百官执行权,二者“缺一不可”。 客观原因: ①明初沿用元朝中书省一省制,相权扩大,与君权矛盾更加突出(制度上) 页16“历史纵横”,明初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中书省和相权随之扩大。 ②宰相胡惟庸擅权乱政,挑战皇权(人事上) 页16导言,左相胡惟庸擅权乱政,朱元璋感得大权旁落,除了剪除别无选择。 胡惟庸的“胡为”:第一,办事不请示、不汇报朱元璋,独断专行,架空了皇帝。第二,私拆朝廷各部上奏朱元璋的奏疏,有对自己不利的就私藏。第三,收受贿赂。 主观原因: 明太祖吸取元朝教训,对中书省和丞相有戒心。不仅要解决具体的人,还要从制度上根本解决对皇权的威胁。 措施: ①以“谋反罪”诛杀丞相胡惟庸(诛其人,解决人的问题)(洪武十三年,1380年) ②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废其制,解决制度的问题)(洪武十三年) ③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永不立,永久解决制度的问题)(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68岁) 影响: ①六部成为明朝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直接对皇帝负责,“省”退出中央。 ②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空前加强③过分集权于皇帝,导致宦官专权(页17“学思之窗”、页17“明朝内阁大堂旧址”图文) 皇权过于强大,且怠政,为宦官专权提供可能。皇权强大,不一定必然出现宦官专权。但宦官专权的根源在于君主专制,宦官是依附于皇权的力量,宦官专权即狐假虎威。 司礼监的秉笔太监负责“批红”,掌印太监负责“盖印”。所以,司礼监太监成了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 明朝太监满天飞,且识字; 清朝吸取教训,太监不准出京,不准识字。 2、确立内阁制度: 原因: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皇帝决断,政务繁多,深感力不从心。 过程: ①奠基——明太祖试设殿阁大学士(洪武十五——十八年,1382——1385年) 三殿:武英殿、华盖殿、文华殿。两阁:文渊阁、东阁。殿阁大学士侍左右,备顾问,协助理政。尝试三年,发现大学士辅政能力有限,遂废不立。 ②确立——明成祖正式确立内阁制(永乐年间) 明成祖朱棣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备顾问、咨询,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由于明成祖有乃父之风,善独断,内阁权力有限。 ③发展——明宣宗给予阁臣票拟权(宣德年间) 页17“明朝内阁大堂旧址”图文,明宣宗时,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即“建议权”)。票拟权的获得是内阁制度的一个里程碑。如果票拟不合帝意,内阁再议,为“改票”。 明朝皇帝处理政事的形式变化,由皇帝日朝理政、六部执行为主逐渐变为“内阁票拟——皇帝或皇帝授权太监批红——六部执行”为主。所以说,皇帝不上朝,不等于不问政事。 明代内阁票拟,体现了儒家“君逸臣劳”的理想模式。 ④顶峰——明神宗时阁权一度压倒部权(万历年间) 页17“历史纵横”,张居正既是帝师,又是内阁首辅(连续10年),权倾一时,“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了。 张居正改革:清丈土地、一条鞭法(赋役合并折成银两; 大部分分摊到田亩上,小部分分摊到人丁上; 田赋、丁税一律征银)等。清雍正帝实行地丁银制,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特点: ①内阁不是法定的、制度上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六部。法定的决策者:皇帝。内阁只是法定的内侍机构、秘书咨询机构,有票拟权(建议权),不决策,不执行。 ②阁权完全受皇权控制依据:a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 b阁权的大小由皇帝意旨而定; c票拟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最后决定权、否决权在皇帝。 ③内阁无权对六部发号施令二、清初君主专制的加强1、背景: (1)中央政权机构的“一国

ca****ng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