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立即下载
2025-03-18
约1.2万字
约24页
0
32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河北省沧州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河北省沧州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9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河北省沧州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生命之源,人人有饭吃,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权利,是一切人权的基础。粮食更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基石。没有充足的粮食供应,人民的基本生活就无法保障,社会不安定因素就会增加。只有粮食供应充足、价格稳定,人民群众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才会更加注重精神文化追求和生活品质提升。粮食安全,关系生命安全、生存安全,更关系国家安全,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粮食安全问题始终牵动着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心弦。
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2030年全球实现“零饥饿”目标,这是对全世界作出的美好承诺。从目前来看,全球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全世界农民生产的粮食足够养活全球人口,但粮食安全事件频繁发生,饥饿依然是一种“无声的危机”,是深深困扰全人类的“阿喀琉斯之踵”。当前苏丹大约有2000万人口面临严峻的突发重度粮食不安全状况,巴以冲突以来,加沙全域仍有220万人口依然急需粮食和生计援助。今年7月份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报告称,2023年全球约有7.33亿人面临饥饿,每11个人中就有1个人食不果腹。全球消除饥饿的步伐不进反退,食物不足水平与15年前相当,实现2030年全球“零饥饿”目标更加困难。
究其原因,全球粮食不安全和营养不良状况持续恶化,是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气候变化、地区冲突、经济衰退、粮食浪费严重等各种因素叠加交织的结果。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高温干旱、洪涝灾害等极端天气频发,导致一些国家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国际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也给粮食安全带来了挑战,逆全球化思潮盛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壁垒增多,都可能导致粮食贸易中断或不稳定,影响全球粮食供需平衡和价格稳定。地缘政治冲突直接影响粮食生产和运输,进一步加剧了粮食危机。经济衰退时,人们的购买力下降,粮食需求减少,生产成本上升,加剧粮价波动,贫困地区的人们往往缺乏足够的购买力和生产能力,难以保障基本粮食需求。一些发展中国家缺乏有效的粮食储备体系、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粮食浪费严重等,影响了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
面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保障粮食安全是全人类肩负的共同责任和使命。国际社会应加强国际合作,携手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地缘政治冲突、粮食浪费严重等全球性问题,推动全球建设更高效、更包容、更有韧性且更可持续的农业粮食体系,促进全球粮食生产和贸易稳定,倡导合理膳食,减少粮食损失浪费。确保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买得到买得起增加营养、经济实惠、易获取、安全和可持续的食物。
(摘编自刘慧《粮食何以安天下》)
材料二:
古代粮食安全思想是古人为保障粮食安全、化解粮食危机而形成的理性认知与观念系统,涉及保障生产稳定、抵御灾荒风险、维护市场秩序、满足饮食需求等方面,主要通过政令、策论、著述、言谈等方式呈现传播。历代诗人也围绕粮食主题创作了大量诗歌,形成了粮食安全思想的诗性表达传统。这些古诗或记事或言志或抒情,诠释了诗人重粮祈丰、事粮保生、惜粮悯农等思想主旨,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粮食是关乎人类生存、社会稳定、国家强盛的重要资源,因此,保障粮食安全、盼望粮食丰收是人们最真切的情感。古代诗人出于对粮食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创作了大量祭拜先祖、讴歌农业、敬畏粮食、祈盼丰收等题材的诗歌。《诗经·周颂·思文》歌颂了周族始祖后稷传授粮食生产技艺而“克配彼天,立我烝民”的伟大功业。《诗经》中《周颂·噫嘻》《小雅·甫田》和《小雅·大田》等篇什记录了周王“率时农夫,播厥百谷”的籍田场景,体现出以农立国的政治理念。西晋的束皙在《补亡诗六首·其三·华黍》中希望君王能秉承仁心、实施仁政,以实现“靡田不播,九谷斯丰”。
古人从事粮食生产加工的劳作场景以及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在古诗中有全面的展现。南宋的楼琦用《耕图二十一首》组诗完整记录了粮食生产加工的全过程,体现出古人顺天时、因地势、凭己力的“天人合一”思想和实践智慧。《持穗》《簸扬》记录了百姓用连枷敲打稻谷使其脱粒、用簸箕扬去杂物的工序。
古代诗人创作了不少反映怜悯农民、批判恶政等主题的古诗,强调了善待农民、珍惜粮食的必要性。《诗经·唐风·鸨羽》记载了农民被迫在外服役而担忧“父母何食”的悲剧。东晋的陶渊明在《杂诗·其八》中坦言农耕生活“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的现实。明代的谢铎在《苦雨叹》中记录了长安地区灾荒造成“城中米价十倍高,斗水一钱人惮劳”的情景,反映出粮食危机对百姓生活的严重影响。这些都警示古代统治阶级要保障民生,抓好粮食分配。
“诗者,人之性情者也。”古代诗人在诗歌中阐释了对粮食安全的认识,记录了对国计民生问题的观察,抒发了个人的情感与志向,也反映了民众的喜怒哀乐。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河北省沧州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文档大小:32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