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安徽省2025年3月高考语文联考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人谈诗论文常说“诗言志”“文以载道”“意余于境”,所言“志”“道”“境”等,就是中国文论的关键词。这些字词渊源深远,内涵丰厚,代表着中国人的审美传统与人生意趣。然而,外国友人一方面赞叹中国文论的博大精深,一方面又感到难以翻译这些关键词。在全球跨文化交往时代,如何让更多的朋友理解中国文论、中国美学的关键词,以便更好地欣赏中国文学艺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跨文化民心相通,是我们文化界肩负的重任。 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往往能推动主体视城的重构,为新思想的生成创造条件。当前,全球化的发展已将跨文化交流从“远方的眺望”压缩成经由指尖的交流。正是由于人类都具有相似的指尖、眼睛与大脑,我们才能交流相通。恰如美国汉学家史华慈所说:“人类经验共有着同一个世界。”他认为,人类文明具有“共同文化取向”,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进行交流。在中西文明交流中,一些文化桥接者形成了融通中西的理解视域,在中国文论关键词的激发下生成新的思想。 例如,德国学者海德格尔曾将《老子》“知其白,守其黑”创造性地翻译为:“那知光亮者,将自身隐藏于黑暗之中。”就是一种视域创生。盖因海德格尔是富有创造性的思想家,而有令人惊喜的创生,当然不乏《老子》原文的智慧启发,两方面相得益彰。再如中国作家林语堂成功地将李白、苏东坡等人的诗词译为英文,获得好评,也得力于译者本人学贯中西,涵养深厚,故能创生出新的视域。林语堂谈译作体会说“先有总意义”“行文时未下笔之先,必先有一句要说的意思在心里,即所谓总意象”。他所说的“总意义”“总意象”,正是融汇西方与中国文论,对关键词的一种有意义的创生。 德国汉学家卜松山所著《中国的美学和文学理论》,并不简单直译中国诗论的关键词“理”“事”“情”,而从“诗的直观悟性”、从西方的“超验——模仿”说多方面解读,做了创造性的转化。法国汉学家朱利安从中国文论的“淡“看到了“中”,意识到“是一切可能事物的起点”,颇有创生意义。他提出“迂回”理论,认为要从西方思想中移出,从而进入另一种思想。卜松山则重视“对不同文化的开放性和虚心学习的精神”。他们都深入中国文化,长期与中国学者交流对话,成为文化桥接者,故能除去原有认知框架的障蔽,创生出新的视城。 中国文论言简意赅,常用的关键词都有悠久的来源与深厚的积淀。在传播译介中如能溯源辨流,讲清来龙去脉,而不是简单地用一个词对译代替,就相当于术语的重构与创生,即创造性转化。例如“诗言志”被称为中国诗论的纲领,富有宏阔的意蕴。如果将“志”简单地对译为“志向”,就未免太简单化了。还需要看《毛诗序》“在心为志”,《毛诗正义》“蕴藏在心”“感物而动”,来领会“志”的含义。《毛诗正义》又云:“情志一也。“又须知鲁迅的批判语:“强以无邪,即非人志。”须知钱锺书评价“吾国诗教”在“持情志而使无邪”。如能在此基础上译介传播“诗言志”之“志”,可谓创造性转化。 在文论关键词的跨文化表述中,常出现的一个误区,是用一种文化中的类比词翻译另一种文化中的关键词。例如,中国文论的“义”与英语文化中的“justice”“righteous“等词只是意义相近,并不等同。在关键词“义”的英译过程中,一些了解中华文明的学者曾有所踌躇,展现出对英语表达局限的反思。西方汉学家安乐哲以“重要的能量场”来解说中国文论的关键词“气”,并且提出“焦点——场域”语汇,主张对中华文化经典“阐述为主,翻译为辅,两者结合”,就是特别有创造性的术语创构。 意义的分享从来发生于特定的文化情境之中。中国文论关键词的全球意义分享与跨文化创生必然要求重构出新的交流情境。这种新的情境是相互玉成的互惠空间。如果跨文化交流双方互相平等地体察另一种文明的地方性知识,自然可以领会不同文化的关键词从而汲取智慧,建构出新的理解视域,创生新的交流情境。 事实上,在中西方交流的学术场域和艺术场域中,这样的情境正在创生与发展。例如,中国文论关键词“意境”的翻译,曾有不可译与可译的争辩。已有译作或从一个角度翻译而留下遗憾,“意境”被认为是中国诗学“最晦涩、但又最具魅力的概念”。卜松山在其著作《中国的美学和文学理论》中从多方面讨论了“意境”。他不仅了解王国维提出“境界”说受到印度禅学和西方美学的影响,还追溯到先秦至唐代诗学画论的影响;他不仅列举将“境界”生动形象地翻译为“诗人眼中的世界”等成果,更从中国美学“始终在努力创造一种富有暗示效果的诗意”,追求传达一种“艺术完美性”,由此阐述“中西传统的双重影响”,对传播中国文论情境创新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中国文论根深叶茂,蕴含着关于人性、自然与社会的中国智慧。人类社会不仅能“各美其美”,亦能“美人之美”。不同文明在“美人
Ta的资源

13****13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
最新上传
浙江省宁波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汤成难《漂浮于万有引力中的房屋》阅读答案.docx
四川省达州市普通高中2025届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docx
山西省吕梁市2025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山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山西省2025年届高考考前适应性测试(冲刺卷)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docx
全国各地市语文中考真题名著阅读分类汇编.docx
七年级历史下册易混易错84条.docx
湖北省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黑龙江省大庆市2025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