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安徽省合肥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体裁分析的层面来考察中国小说史,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小说往往兼具叙事体作品与抒情体作品的特征,并且呈现出以故事为中心的倾向。这种倾向,也存在于天然适合表情达意、营造抒情氛围的韵语体文学作品中。 小说主要是一种叙事体作品,中国传统小说的重点在于叙述故事和组织情节。以故事或事件为中心,使得中国小说与史籍相沟通。与史籍的密切联系,一直使中国小说呈现出特殊的风貌。古代大多数小说批评者,几乎都探讨过小说与史籍之间的关系。追求真实性,就是小说在史籍的参照下所自设的目标。但是,史籍亦有文心和诗心,这一点也早已为人所知。因此,在与史籍相纽结而行的过程中,中国小说一方面恪守“实录”原则,一方面仍以虚构为手段来建构主观意念中的真实,并且它所虚拟的叙述,在某种程度上较之史籍似乎更具有说服力与暗示性。在史籍的主要编撰体例即编年体、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之中,最为小说所借鉴的是纪事本末体。一部中国小说史,以此结构而完篇的小说在数量上要占到多数,这也凸显出传统小说以故事为中心的创作倾向。 至于附生于整体叙事之中的抒情色彩,在传统小说中也相当明显。即使是事件叙述密度非常大的早期小说如《燕丹子》,也给读者营造出“风萧萧兮易水寒”的诗意氛围。在小说中,诗赋词曲的引入,在语言层面上即能滋生诗意;对场景尤其是对景物的描写,也能创造抒情色彩;更值得重视的是,对人物内心感受或精神世界的描写,同样能产生抒情味。但在中国传统小说中,在以故事为中心的叙事模式中,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基本上都有着具体的时空条件,很少有专重人物心理而弃故事于不顾的小说,这一点与西方有别。古代小说在现代小说理论体系中受到批评的,主要与这一特征有关。这种很少以人物塑造为中心的小说创作倾向,在多数评论者看来,必然以缺乏对人物情感世界的深入表现为代价。但果真如此吗?这尚需学界进一步探讨。 (摘编自叶岗《论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特征的民族性》) 材料二: 早就有学者注意到,中国小说形式的发展受历史著作的深刻影响;至于引“诗骚”入小说的表面特征“有诗为证”,更是小说研究者喜欢谈论的话题。 中国古代没有留下篇幅巨大、叙事曲折的史诗,在很长时间内,叙事技巧几乎成了史书的专利。实际上自司马迁创立纪传体,进一步发展历史散文写人叙事的艺术手法以来,史书也的确为小说描写提供了可资直接借鉴的样板。另外,史书在中国古代有崇高的位置,“经史子集”不单是分类顺序,也含有价值评判。不算已经入经的史,也不提“六经皆史”的说法,史书在中国文人心目中的地位,也远比只能入子集的文言小说与根本不入流的白话小说高得多。以小说比附史书,引“史传”入小说,都有助于提高小说的地位。再加上历代文人罕有不熟读经史的,作小说借鉴“史传”笔法,读小说借用“史传”眼光,似乎也是顺理成章。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即使唐传奇、宋话本、元杂剧以至明清小说兴起之后,诗歌二千年的正宗地位也没有真正改变。而在这“诗的国度”的诗的历史上,绝大部分名篇都是抒情诗,叙事诗的比例和成就相形之下实在太小。这种异常强大的“诗骚”传统不能不影响其它文学形式的发展。任何一种文学形式,只要想挤入文学结构的中心,就不能不借鉴“诗骚”的抒情特征,否则难以得到读者的承认和赞赏。另一方面,在一个以诗文取士的国度里,小说家没有不能诗善赋的。以此才情转而为小说时,有意无意之间总会显露其“诗才”。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并非一部分作家借鉴“史传”,另一部分作家借鉴“诗骚”,因而形成一种对峙;而是作家们同时接受这两者的共同影响,只是在具体创作中各自有所侧重。正是这两者的合力,在某种程度上规定了中国小说的发展方向:突出“史传”的影响,但没有放弃小说想象虚构的权利;突出“诗骚”的影响,也没有忘记小说叙事的基本职能。“史传”“诗骚”之影响于中国小说,既包括文言小说也包括白话小说,既包括文人创作也包括民间创作。中国古典小说分文言、白话两大部分,其中文言小说当然属文人文学,可是采用从民间说书发展起来的章回体形式的白话小说,体现出来的仍然很可能是文人趣味。 “史传”之影响于中国小说,大体上表现为“补正史之阙”的写作目的、“实录”的春秋笔法,以及纪传体的叙事技巧。“诗骚”之影响于中国小说,则主要体现在突出作家的主观情绪,于叙事中着重言志抒情;结构上,引大量诗词入小说。不同时代不同修养的作家会有不同的审美抉择,所谓“史传”“诗骚”之影响于中国小说,当然也就可能呈现不同的侧面,这里只能大而言之。 像中国古代小说一样,梁启超提倡的“新小说”,以及之后兴起的五四小说,也深受“史传”和“诗骚”的影响,只是各自有其侧重点:“新小说”更偏于“史传”,而五四小说更偏于“诗骚”。这种侧重点的转移,使
Ta的资源

13****13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
最新上传
浙江省宁波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汤成难《漂浮于万有引力中的房屋》阅读答案.docx
四川省达州市普通高中2025届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docx
山西省吕梁市2025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山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山西省2025年届高考考前适应性测试(冲刺卷)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docx
全国各地市语文中考真题名著阅读分类汇编.docx
七年级历史下册易混易错84条.docx
湖北省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黑龙江省大庆市2025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