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37次收割机陷泥、48次农机维修、收获62.66吨水稻……与以往文艺作品所描述的唯美浪漫的田园生活不同,劳作纪实互动综艺《种地吧》让“种地”真正成为动词,扎扎实实地种,不是__________________、装腔作势的“体验”,也别跟我扯什么组CP,你真正需要的是和土地进行踏实深入的沟通。 当然,把“种地”这门古老的手艺写成文字、搬上屏幕,不是真正的农民做的事,农民甚至不是这类作品的目标观众。10个青年也终将回归城市,但土地、阳光、雨露,在四季轮回的时空变化中带给大家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真理——认真干一件事情,就一定会有回报。 然而,因“割稻谷”等问题,节目组动辄被扣上“糟蹋粮食”的帽子,如此上纲上线,乍一看是尊重劳动、农民,实际上是将“三农”问题__________________,反而切断了普通人了解“三农”的重要路径。进而言之,把田园作为舞台,把种地作为才艺,也有助于那些生活在云端里的有闲阶层,打破对“三农”的傲慢与偏见。大多数农民对读书人拥有敬畏,但很多掌握学识和文化话语权的人,对“三农”缺乏尊重和认识,更别谈了解。希望《种地吧》能够让那些高高在上的人,看清楚自己的“幸运”和“局限性”。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蜻蜓点水一成不变束之高阁B.走马观花亘古不变置之不理 C.蜻蜓点水亘古不变束之高阁D.走马观花一成不变置之不理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成:“也不是一味追求综艺效果,而是真正地深入田间地头”,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是一幅让人A的画卷,碧绿的河水行至此地忘记了流淌,似琉璃镜面般安然酣睡。岸上连成片的胡杨林似千军万马,B,远山如黛遥相呼应,远高近低协防驻守。①再看河中:鸬鹚在悠闲地觅食。时而连声鸣叫,时而紧贴水面低飞掠过……它身下垂荡着一双调皮的小短腿,不经意间划破镜面,激起几圈波纹,泛开几层涟漪,搅扰了胡杨林的水中倒影,也激活了先前近乎静止的画卷。 ②胡杨有着粗壮而扭曲的树干,枝叶斜向上展开,拥抱天空,生就一副“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的模样。它近似椭圆的锯齿状树叶,在阳光的照射下如宝石般C,③若以蓝天为背景仰视之,更如天神降财——不,简直堪称散财。更令人惊叹的是,它若长在干旱之地,发达的根系便能向下伸展,酣吮深层土壤的水分,树叶上厚厚的角质层也能帮助减少水分蒸发;它若长在水中,根系则起到自我加固的作用,而结构独特的树叶竟能在水下进行光合作用;它若长在盐碱地上,根系更如开挂一般,以吸收积累盐分来降低细胞外渗透压,从而保持细胞内水分平衡。④天哪,造物如此神奇!耐旱耐水且耐盐碱,几近完美的生命支持系统,使胡杨拥有无比顽强的生命力。 4.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5.下列句子中的“向”与文中加点的“向”,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到了向午时候,他们才回来吃饭。 B.她很喜欢你,很多时候都会向着你。 C.主任号召大家向先进工作者学习。 D.我们人向来没有专学部首的道理。 6.文中四处画横线的句子,标点使用有误的一处是() A.①B.②C.③D.④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音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
Ta的资源

13****13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
最新上传
浙江省宁波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汤成难《漂浮于万有引力中的房屋》阅读答案.docx
四川省达州市普通高中2025届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docx
山西省吕梁市2025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山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山西省2025年届高考考前适应性测试(冲刺卷)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docx
全国各地市语文中考真题名著阅读分类汇编.docx
七年级历史下册易混易错84条.docx
湖北省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黑龙江省大庆市2025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