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电大《中国法制史》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含单选和多选)1、秦朝的法律形式有()。A春秋经义B律C格D比E式2、秦朝的立法指导思想是()。A法令由一统B一断于法C事皆决于法D以刑杀为威3、秦朝的"以刑杀为威"的意思是()。A法网严密B全国实行统一的法令C严刑重罚D最高立法权属于皇帝4、下列属于秦朝作刑的有()。A城旦B鬼薪C白粲D作如司寇E罚作5、秦朝的刑名包括()。A作刑B迁C赀D谇E徒刑6、秦朝的()是一种刑名,即白天修筑长城。A罚作B鬼薪C城旦D复作E司寇7、秦朝的(),就是以过




华中师范大学2021年9月《中国法制史》作业考核试题及答案参考1.遗赠扶养协议()。A.只能适用《继承法》,不能适用《合同法》B.是身份合同C.不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合同D.是遗赠扶养协议()。A.只能适用《继承法》,不能适用《合同法》B.是身份合同C.不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合同D.是债权合同,适用《合同法》D遗赠扶养协议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因此是债权合同,适用《合同法》的规定。2.奉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基本路线的朝代是()。A.秦朝B.汉朝C.宋朝D.明朝参考答案:A3.下列关于“十恶”的说法正确的是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中国法制史》期末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001)一、单项选择题1.商朝法律制度的总称叫做()。A.禹刑B.汤刑C.汤诰D.九刑2.“以五声听狱讼”中的“五听”作为断案的依据,最早规定的()。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3.《法经》的作者是0。A.李悝B.商鞅C.韩非D.屈原4.秦朝有一种将罪犯活着投入水中使其淹死的刑罚,叫做()。A.具五刑B.祖诛C.定杀D.院5.汉朝律典的代表是()。A.傍章B.左官律C.约法三章D.九章律6.《大明律》编修体例上的一大变化是0。A.篇目改为七部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中国法制史》名词解释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001)一、名词解释1.嫡长继承制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继承方式,商朝末期确立下来。即所谓的“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2.通行饮食罪是汉代为镇压农民起义而设立的罪名。禁止为起义农民通情报,当向导、供给饮食。3.重法地法是宋仁宗开始实行的法律制度,即凡在“重法地”犯罪,加重处刑。最初以京城开封诸县为重法地,后来扩大到河北、京东等地。4.《大清民律草案》是清廷修订法律馆和礼学馆共同主持下制定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典。共五编,即总则、债权、




中国法制史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答案(第1—5章)一、填空题(每空2分,分20分)答案:1.禹刑2.汤刑3.九刑4.杀5.醢6.兄终弟及7.媒氏8.神权法指导思想9.田里不鬻10.七出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分20分)共10分1.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共10分1.夏有乱政,而作禹刑1.A2.D3.A4.B5.D6.D7.C8.B9,A10.D三、多选题(每题2分,分20分)答案:1.ABC2.ABCD3.ABC4.CBD5.ABCD6.ABCD7.BC8.BCD9.ABC10.ABCD四、名词解释(每题6分,分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中国法制史》多项选择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b:1001)一、多项选择题1.夏朝的法律制度包括()。A.夏有乱政,而作禹刑B.威侮五行,怠弃三正C.昏、墨、贼,杀D.赎刑2.“以五声听狱讼”中的“五听”,除了辞听、耳听外,还包括有()。A.言听B.目听C.气听D.色听3.商鞅在秦国两次变法的重点分别是()。A.制定法经B.打击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势力C.改法为律D.废除奴隶主的土地制度4.以下属于秦朝针对男子实行的作刑(徒刑)有()。A.城旦B.鬼薪C.司寇D.罚作5.隋朝颁布的法典有()。




清代浙江顺庄法研究清代浙江顺庄法研究一、引言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变革的一个阶段。在清代,浙江是一个较为发达的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发展。顺庄法作为当时浙江地区的重要法律制度,对于当时的社会治理、经济发展和民众福祉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将对清代浙江顺庄法进行深入研究,以探究其历史背景、制度特点以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二、清代浙江顺庄法的历史背景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权更替的时期,顺庄法的实施与清朝在浙江地区的治理密切相关。清代初期,由于前期战乱的影响,浙江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了极大的破坏,社会




深度学习视角下历史教学问题构建策略——以《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一课教学为例深度学习视角下历史教学问题构建策略——以《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一课教学为例引言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技术,已经在许多领域展示了其强大的能力和潜力。在教育领域,深度学习也被广泛应用于改进教学方法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历史教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也可以从深度学习的视角中受益。本文将以《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一课教学为例,探讨深度学习视角下历史教学问题的构建策略。一、问题导向的学习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注重教师




清代卫所裁并研究综述清代卫所裁并研究综述摘要: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封建社会的末期。在清代,卫所是一个重要的行政机构,负责维护社会安全和治安秩序。清代的卫所裁并是一个重大的改革举措,对于推动社会秩序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将对清代卫所裁并和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全面了解清代卫所裁并的历史背景、目的、实施过程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关键词:清代,卫所,裁并,改革,社会秩序一、引言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一个巩固统一的时期。在清朝的统治下,社会秩序的维护成为一项重要任务。卫




清朝奏折制度运作的话语视角分析清朝奏折制度运作的话语视角分析引言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庞大的统治机构与独特的奏折制度被广泛研究。奏折制度在清朝政治运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该制度给了地方官员和普通民众一个与皇帝直接沟通的途径。然而,在研究奏折制度时,学者们主要关注制度的形式和官员的角色,而忽视了话语视角,即分析奏折制度中的话语权、话语特点和话语形式。本文旨在从话语视角分析清朝奏折制度运作,并深入探讨其在政治中的重要性。一、话语权奏折制度中的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清朝皇帝作




法学与史学印证方法比较研究法学与史学印证方法比较研究引言法学与史学是人文学科中的两个重要分支,它们都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规律。虽然法学和史学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但它们有着不可忽视的交叉点,特别是在印证方法方面。本文将探讨法学和史学的印证方法的比较研究,以深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一、法学的印证方法法学是研究法律的学科,其主要目的是探究、分析和解释法律的规定和原则。法学的印证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立法印证方法:法学研究的第一步是查阅法律文献,了解相关的法律规定和立法目的。通过审查法律条文和




明代内阁制度研究回顾明代内阁制度研究回顾摘要:明代内阁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僚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论文旨在通过回顾明代内阁制度的历史演变和功能特点,分析其对明代政治及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影响,并探讨其在当今中国政治中的借鉴意义。一、明代内阁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明代内阁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明太祖朱棣建立明朝后,初期的政治决策主要由皇帝直接领导和决策。随着政务繁忙和朝廷事务增加,明成祖朱棣为了分担政务,创设了三个直接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即内阁、东阁和中书




当代女权主义浅析当代女权主义浅析引言自古以来,女性一直处于男性的压制下。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女性的地位和权益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女权主义便应运而生,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社会的变革。本文将对当代女权主义进行浅析,展现其发展背景、主要观点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以期提供更多关于女权主义的深入了解。一、历史背景当代女权主义的兴起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妇女参与社会运动的增加和女性独立意识的崛起,第一波女权主义浪潮诞生。其主要关注点在于争取妇女教育、参政权和产权等基本权益。然而,到




简答1、礼的内涵、历史沿革意义对后世中国法制的影响。教材25-26页内涵:是习惯法的总称,由前代的习惯法沿袭而来,包括国家根本制度,人们具体行为规范和社会道德标准在内的综合体。意义:初识化时期是原始民关于分配食物次序之类的有关习惯后演化为贡祭祖先的习惯后因国家力量的注入,逐步兼备了具有强制规范作用的法律意义,后经儒家的改造,形成了“礼教”和“礼俗”及国家礼仪,成为了国家法律。影响:为研究中国法律提供了依据并且为中国法制的逐步完善奠定了基础。2、西周时期宗法制的内容。教材31-34页以祖先崇拜的祭祀活动为纽




南朝加官制度考述南朝加官制度考述引言:南朝加官制度是中国南朝时期的一种官僚管理制度。随着南朝政权的建立,为了稳定政局和巩固统治,南朝帝王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加官制度。这一制度为南朝政权的统治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同时也对后来的官僚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南朝加官制度的起源、特点以及影响三个方面对该制度进行考述。一、南朝加官制度的起源南朝加官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朝的建立。南朝时期,由于政权的不稳定和内外战乱,政权多次更迭,加官制度得以发展的空间逐渐增加。南朝创立者刘宋在政权建立初期,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




先秦法家术论研究先秦时期,法家学派不仅在政治、法律理论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有着显著的影响力。法家术论是法家思想的核心,其著作反映了法家对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以及促进经济繁荣的独特见解。本文旨在探讨先秦法家术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一、先秦法家术论的主要内容1.法家术论的基本观点:法家术论强调权力和秩序的重要性,主张依靠严厉的法律规章来保持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在历史背景下,法家术论对周朝的封建制度和官僚制度提出了批评,认为其行政体制松散、腐败,导致国家的衰落和人民的贫穷。因此,法家术




先秦法家法治思想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法治建设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然而,对于中国的法治建设,我们必须从历史的角度去审视,去学习,否则,我们很难真正理解什么是法治和法治建设。因此,本文将从先秦法家法治思想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将这一思想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相结合。先秦法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代表人物为韩非子。韩非子在《韩非子》中提出了“法治”、“法家”等重要概念,对中国的法律制度和权力运作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广泛影响了中国法制史上的一个时




先秦德治法治关系论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关系是中国政治史上重要的话题之一。在这个时期,人们强调德治的重要性,认为理想的治理方法是通过品德和行为的良好来维护社会秩序。然而,法律也逐渐成为了维护社会公正和秩序的必需品。本文将探讨先秦德治与法治之间的关系,并在结论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先秦时期的德治是指统治者用其德行和道德品质来示范和统领全国。在这种治理方式下,人们会受到教育和感召,从而自觉地遵循道德准则而行事。德治的基本原则是“以德为先、尽善尽美”,特别强调社会中的美德、仁义和博爱的观念。在这种治理方式中,法律规则




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近年来,中国呈现了一种“文化自信”的现象,而其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就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源远流长,以其特有的理念和价值观渗透到国家政治、社会伦理、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如今,中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有着紧密的联系。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仁爱、和谐、忠诚、勇敢等,这种思想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和关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而法治国家要求保护每个人的权利,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平等和公正的待遇,这也是儒家文化所追求的目标。同时,法治国家不仅要强调




五代科举制度研究五代科举制度研究五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和政治混乱,科举制度在此时期也发生了多次变革。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制度,它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对于现代中国教育史和文化史的研究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五代时期的科举制度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科举制度体系的变革五代时期科举制度的体系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曾经的主要科举考试成为了地方性的科举考试。五代时期首次实行了乡试、府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制度。乡试是划分考区,选拔考生的第一关,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