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庸》诠释史研究二、《中庸》诠释史的发展阶段《中庸》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其诠释史的发展历程可谓源远流长,经历了多个阶段。这些阶段不仅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发展,也体现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德行论阶段:早期《中庸》的诠释主要集中在德行论上。例如,东汉郑玄在《三礼注》中以礼释中,认为“中”是礼制的最初状态,是礼产生的根源。他通过对“中”和“庸”的传统经学阐释,将中庸思想与礼制紧密结合,体现了儒家重视德行的特点。为政论阶段:随着儒家思想的发展,对《中庸》的诠释逐渐转向为政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何晏、戴颙、梁武帝等人开始以《中庸》为载体,寻求儒学与道家、玄学、佛学的会通。他们强调《中庸》中的治国理政思想,将中庸之道应用于政治实践,体现了儒家思想在政治领域的影响。性情功夫论阶段:唐代以后,对《中庸》的诠释逐渐转向性情功夫论。李翱开始注意到关于“性情”的人性论问题,刘禹锡从境界方面理解《中庸》,为宋代《中庸》诠释开了先河。这些学者强调中庸之道在个体修养和心性哲学方面的应用,将中庸思想与人性论、心性哲学相结合,深化了对《中庸》的理解。道统论阶段:宋代以后,对《中庸》的诠释逐渐转向道统论。朱熹等理学家继承二程的理学思想,为《中庸》学开了新的方向,即《中庸》诠释中的心性之学和以“道心惟微”为核心的道统论。他们强调中庸之道作为儒家道统的核心,是儒家思想传承和发展的关键。这一阶段对《中庸》的诠释更加深入和系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庸》诠释史的发展阶段体现了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从德行论到为政论,再到性情功夫论和道统论,这些阶段不仅反映了儒家思想的深化和发展,也体现了儒家思想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影响。1.先秦时期:《中庸》的成书与早期诠释《中庸》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其成书背景与早期诠释对于理解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先秦时期,儒家思想正处于形成与发展的关键阶段,而《中庸》则在这一时期完成了其文本的初步构建。关于《中庸》的成书,学界存在多种观点。最为流传的一种说法是,该书由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时期。子思作为孔子的直系后代,继承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阐发。《中庸》一书以孔子的中庸思想为核心,通过对于天命、人性、道德等议题的深入探讨,为儒家道德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先秦时期,《中庸》的早期诠释主要围绕着其文本的核心思想展开。儒家学者通过对《中庸》中提出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等观点进行解读与阐发,进一步明确了儒家道德哲学的内涵与外延。同时,他们还将《中庸》中的思想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结合,通过对于政治、伦理、教育等领域的探讨,为儒家思想的传播与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持。值得注意的是,在先秦时期,《中庸》的诠释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儒家思想的不断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变迁,学者们对于《中庸》的理解与诠释也逐渐深入与丰富。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对于文本内容的解读上,还表现在对于儒家思想与其他学派思想的交流与融合中。先秦时期是《中庸》成书与早期诠释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庸》的文本初步构建完成,儒家学者通过对其思想的解读与阐发,为儒家道德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随着儒家思想的不断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变迁,《中庸》的诠释也经历了不断的变化与发展。这些变化不仅体现了儒家思想自身的活力与创造力,也为中国思想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2.汉唐时期:经学视角下的《中庸》诠释在汉唐时期,《中庸》的诠释被深深地植根于经学之中。这一时期,经学家们以经学为视角,对《中庸》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诠释。汉代,郑玄作为经学大师,对《中庸》进行了注解。他的注解以今文经学为基础,注重从文本出发,力图揭示《中庸》的内在意义。郑玄认为,《中庸》的“庸”即“用”,强调中庸之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他将《中庸》的主题理解为“记中和之为用也”,认为中庸之道的核心在于追求和谐与平衡。同时,郑玄还指出,《中庸》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这一观点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进入唐代,经学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中庸》的诠释。唐代的经学家们不仅继承了汉代经学的传统,还更加注重对《中庸》的义理阐发。他们普遍认为,《中庸》是一部阐述儒家道德哲学的经典,其核心思想是“诚”。唐代经学家们以“诚”为核心,对《中庸》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诠释,进一步揭示了《中庸》的道德哲学内涵。在汉唐时期,经学家们对《中庸》的诠释呈现出一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趋势。他们从文本出发,通过对字词、句子的解析,逐步深入到对《中庸》思想内涵的理解。同时,他们还注重将《中庸》的思想与当时的社会实际相结合,力图使《中庸》的思想更加贴近生活实际。汉唐时期的经学视角下,《中庸》的诠释不仅推动了儒家经典的传承与发展,也为后世的《中庸》诠释提供了重要的参考。3.宋明时

18****28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