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工程概况 1.1概述 高平前和煤业农工商开发有限公司(甲方)计划新建育苗基地实验室及库房。拟建场地位于高平市原村乡秦城村南侧矿区公路旁,该建筑为三层楼房,预计采用独立基础,钢筋仝结构。 为了查明拟建场地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为基础设计及施工提供必要的地质资料。受甲方委托,我单位对拟建场地进行了勘察。 外业钻探、取样、室内土工试验工作于2013年10月2日开始至2013年10月13日结束。资料整理及报告编制工作于2013年10月15日完成。 1.2勘察目的与要求 根据场地条件并结合建筑物的特点和设计要求,按GB50025-2004和GB50021-2001,本次勘察的主要任务如下: 1.2.1查明不良地质现象的成因、类型、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并提出评价与整治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和整治方案建议。如是否存在湿陷性黄土地基,软土地基及古河道等。 1.2.2查明建筑物范围内各层岩土的类别、结构、厚度、坡度、工程特性,计算和评价建筑物的稳定性和承载力,提供地表土的最大冻结深度,对建筑物基础形式提出建议。 1.2.3对需进行沉降计算的建筑物,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预测建筑物的沉降,差异沉降或整体倾斜。 1.2.4查明地下水埋藏条件、水位变化幅度与规律、提供地层的渗透性。判定地下水对混凝土的侵蚀性。 1.2.5提供建筑场地地震基本烈度,划分场地土类型,场地类别及提供场地土的卓越周期。分析预测地震效应,判定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的地震液化,并应计算液化指数。 1.2.6判别地基土是否具有湿陷性,湿陷性类型及湿陷等级。提出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措施。 2.勘察工作 2.1勘察工作依据的规范及技术标准 本次岩土工程勘察与评价主要按下列国家规范及标准执行。 2.1.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修订版 2.1.2《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 2.1.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2.1.4《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2.1.5《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 2.1.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2.1.7《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2.1.8《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 2.1.9《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2.1.10《建筑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标准》(DBJ04-248-2006) 2.1.11《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DBJ04-258-2008) 2.1.12《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2.2勘察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2.2.1勘探点的布置及勘察要点 (1)勘探点平面布置按详勘阶段要求结合场地条件布置。 (2)勘探点深度:控制孔平均深度15米,一般孔平均深度12米。 (3)考虑到目前国内勘察现状,原位测试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最小,可靠性较高。如果和钻探配合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按国标GB50021-2001,在有经验的地区,可以原位测试为主。根据场地土质条件,本次勘察地基评价原则上以原位测试为主,有助于缩短勘察周期,提高勘察质量。根据场地土质特点,原位测试采用标准贯入试验。 (4)勘察重点是查明持力层及下卧层的地层分布和性状。 2.2.2勘察方法 根据拟建工程的特点和地层情况,本次勘察主要采用钻探、原位测试和地区经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 (1)钻探:采用XY-1型工程钻机,薄壁钻头锤击钻进,取样孔采用无水钻进。钻探具体方法按JGJ87-92。 (2)原位测试(GB50021-2001):根据场地土质特点,原位测试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具体方法按(GB50021-2001)。 2.2.3土工试验 ⑴常规试验 本次勘察室内土工试验均按《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进行试验;所有原状土样均进行了常规项目试验。 ⑵固结试验 为评价地基土的压密状态和实际受力工作状态下的压缩变形指标,各土层原状样均进行了固结试验,固结压力均加压至200kPa。 3.工程地质条件 3.1区域地质构造 本区位于太行大断裂带的南部,由于受燕山运动的影响,生成了大小不等的褶皱构造,其中以北北东向大褶皱带纵贯全市外,在市区以北呈现为同向的短轴背向斜构造,市区以南的同向短轴褶皱构造表现很少。断裂构造推测有北东向断裂线通过市区中部。 3.2场地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地貌特征属于低山黄土丘陵区河流冲积黄土地貌。地基土主要由表层杂填土、第四系砂砾石层、黄土等地层组成。 拟建场地原为空地,地势相对较为平坦。孔口高程假设场地东部已建办公楼外围散水面±0点883.00米。 3.3不良地质作用 根据山西省1:20万地形地质图及周边地

ys****39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