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九册美术教案 第一课中国古代优秀绘画作品(美术欣赏) 教学目的: 通过欣赏中国古代优秀绘画作品,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悠久历史、辉煌成就和民族风格,并介绍中国绘画的门类划分以及传统技法的简单知识,在对名作的分析、欣赏过程中,拓宽学生的知识,提高审美能力,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欣赏中国古代优秀绘画作品,拓宽学生的知识,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美术欣赏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 教师事先熟习我国古代绘画发展史及各时期的突出成就,对课本中所列名作的作者生平、故事,和他对绘画艺术发展所作的贡献(结合中国绘画史)也要有所了解,此外,还要掌握有关中国画的传统笔墨技法知识。 准备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及其独特形式——卷轴画作品(轴幅、长卷)供介绍用。 课时计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中国古代绘画有悠久的历史、辉煌的成就;中国画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强烈的民族风格,在世界上自成体系。这节课就是欣赏中国古代优秀绘画作品。 二、指导学生根据中国画的特点欣赏: 1.中国画工具、材料、画幅的特点。 教师简单演示中国画的画法,然后作扼要介绍。 2.各个时期绘画的特点,按编年顺序欣赏。 抓住悠久、成就、画科、作者等方面指导学生欣赏,作品内容介绍参考教材分析,注意板书安排,便于归纳总结。 《人物龙凤帛画》战国楚墓出土,距今2000多年,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中国古代帛787)作,距今约1200多年,被称为“稀世名笔”。 《省花仕女图》(唐)周访(公元740一804)作,距今约1200年,他创造“侬丽丰腴”的唐代仕女典型形象,被誉为“周家样”。 《珍禽图》(五代)黄签(公元903~965)作,距今约1000多年。其富丽工巧的画风成为当时的规范,由于写生功力深厚,流传有“六鹤殿”的故事。 《韩熙载夜宴图》(五代)顾闳中(公元907一970)作,距今约1000多年。这幅作品是广为人知的稀世珍品。 《早春图》(北宋)郭熙于公元1072年所作,距今922年。他是有独创的山水画家、卓越的理论家,他著的《林泉高致集》对后来山水画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作,他的生平,人们所知不多,只知他是徽宗时的翰林画史,距今约900年。《清明上河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技巧精湛,是古代现实主义的艺术杰作,稀世珍品。 《千里江山图》(北宋)王希孟作,画史没有他的记载,其活动约在12世纪初,距今800多年。据传在他18岁画完《千里江山图》后不久便死去。他发展并丰富了青绿山水技法。 《溪山渔艇图》(明)吴伟(公元1459一1508)作,距今500年,他的笔墨奔放,富有变化,明孝宗赐他“画状元”。 《兰竹图》(清)郑辔(又名郑板桥)(公元1693-1765)作,距今200多年,X前以人物画为主,到唐代达到高峰;花鸟画在宋元获得大发展,成绩辉煌。 三、归纳:我国古代绘画历史悠久,风格独特。上自2000多年前的战国楚墓帛画,直至明清不断发展,对亚洲各国产生重要的影响。 四、作业:以后多欣赏多学习传统绘画方面的知识,有兴趣的可多作临摹练习。教学后记: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中国画,对中国画的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 第二课台灯(写生画)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台灯理解它的造型结构、比例,理解台灯在不同角度产生的透视变化,并能用线描写台灯。教学重点: 把握台灯的造型结构、比例。 教学难点: 理解台灯在不同角度产生的透视变化,并能用线描写台灯。 作业要求: 用线描画一支台灯,画出台灯的外形特征和合理的比例。 教具准备: 造型美观的台灯、幻灯。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台灯,引起学生绘画兴趣并板书。 二、讲授新课: 1、观察台灯,师生共同分析台灯的结构。认识台灯因发光器具不同,分为灯泡和莹光管两种,灯泡或光管放在灯罩内,灯柱把灯罩和灯座连接起来。 2、理解透视现象:台灯在不同角度下产生的透视变化,圆柱状灯罩的罩口成为宽窄不等的椭圆形:长方形的灯罩呈立方体,仰起时看见灯管,它和灯座都有近大远小的现象。 3、绘画步骤: (1)、绘画并记住台灯特点。 (2)、用辅助线勾出灯罩、灯柱和灯座各部分。 (3)、从灯罩开始逐一刻画(注意灯罩,灯柱和灯座的连接及其大致的比例。) (4)、对照实物修改。 三、分组写生,指导并鼓励学生大胆绘画。 四、小结: 1、表扬细心观察,画出特征的同学。 2、指出绘画时必须表现台灯特点,画出大体比例,注意灯罩、灯柱和灯座的相互连接。 教学后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画出台灯的基本造型,把握形体结构、比例,但对透视关系把握不好。 第三课人的五官(写生画)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人的脸部、了解五官的位置及其形状特点,认识五官运动与人物表情的关系,学会

ys****39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