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电子讲稿 绪 论.ppt 立即下载
2024-08-19
约1万字
约65页
0
217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电子讲稿 绪 论.ppt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电子讲稿绪论.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60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电子讲稿绪论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孙广仁主要内容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中医学(TCM),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医学(Medicine,WestMedicine):
《辞海》的解释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从人的整体性及其同外界环境的辩证关系出发,用实验研究、现场调查、临床观察等方法,不断总结经验,研究人类生命活动和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研究人类疾病发生、发展及其防治、消灭的规律以及增进健康、延长寿命和提高劳动能力的有效措施。●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亦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中医学的科学知识体系和学科属性1.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或本质的学科。中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主要探讨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规律等,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
2.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学科。人不仅具有自然物质(生物)的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由此引起一系列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医学问题。社会环境的变更,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的变化,对人体的身心健康常产生较大影响。因而中医学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属性。
3.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中最一般的共同规律的科学。任何一门自然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的作用。中医学发祥于中国古代,受当时的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医学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了当时的哲学成就,用当时盛行的哲学思想如精气、阴阳、五行等,阐述关于生命、健康、疾病等一系列医学问题,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4.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除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起到过重要作用外,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物候学、农学、生物学、矿物学、植物学、军事学、数学以及酿酒技术、冶炼技术等,都曾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起过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气象学知识促进了六淫病因学说的产生,兵法知识奠基了治病原则与方法的形成,对四时物候变化的认识促成了“天人相应”思想的建立等等。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整
体
观
念

指
导
思
想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方法
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医药知识的积累
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直接观察法
整体观察法
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理论框架的建立
《内经》:整体观念、藏象经络、精气神
《难经》:经络
《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
治疗技术的发展
药物疗法的发展:《神农本草经》
针灸技术的发展(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汉代以后,医学理论不断创新,治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学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

1.魏晋隋唐时期
晋·王叔和《脉经》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唐·王焘《外台秘要》2.宋金元时期
南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方)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寒凉派。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倡“邪非人身所有,邪去则正安”—攻邪派。
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倡“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补土派。
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滋阴派。3.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是中医学理论的综合汇通和深化发展阶段,既有许多新的发明和创见,又有对医学理论和经验的综合整理,编撰了大量的医学全书、丛书和类书。
明代命门学说
张介宾(字景岳)
赵献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电子讲稿 绪 论

文档大小:217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