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复礼》高考基础知识梳理与训练强化公开课公开课.pptx 立即下载
2024-09-05
约6.9千字
约31页
0
2.3M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克己复礼》高考基础知识梳理与训练强化公开课公开课.pptx

《克己复礼》高考基础知识梳理与训练强化公开课公开课.ppt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6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复习目标:
①背诵12.1、3.1、16.2、13.3章

②克己复礼的内涵

③理解“礼”和“仁”的含义及其关系

④正名的时代背景、具体内容;

⑤儒家孝道观的理解
翻译以下语句:一、基本概念:
1.“礼”——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
(有制度之礼,个人之礼;有尊卑贵贱之别——等级性,差别性)
孔子的“礼”,建立在仁的基础上,讲制度、规范,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
2.克己复礼
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
3.宋儒说“克已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课后练习二)
答:(1)孔子说“克已复礼”指的是约束自己的言行、欲望,使自己的言行、欲望符合社会规范,不出格,以达到“仁”。“存天理,灭人欲”则将“克已复礼”推向极端,无视人的正当需求,无视人的存在。
(2)“君君臣臣”强调君要像君,臣要像臣,即言行要符合身份,对两方面都提出了要求。而宋儒将君臣、父子的关系片面化了,强调臣、子对君、父的绝对服从。
4.在孔子看来,礼和仁的关系是什么?(课后练习一)
答: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
仁是礼的内核(3.3);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仁是礼的目的(12.1);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二、“礼”的来源与代表人物(3.14)(7.5)
1.“礼”的来源
(1)“周礼”的来源——夏商
(2)夏商周“礼制”的特点——夏商简陋、朴实,周文化发达、文明程度高(“文”)
(3)“周礼”形成的方式:监(通“鉴”,借鉴)——顺时(顺民心),损益(增删)夏商礼制
(4)孔子对周礼的态度:郁郁(丰富多彩),文(完美)——“述而不作”:
非复古,非革命,积累进化(传承基础上创新)
2.“礼”的代表人物与孔子的态度
(1)“礼”(周文化)的代表人物——周公
(2)“梦见周公”的象征义——盛世有望的征兆,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向往西周礼乐社会的政治理想)。
(3)“吾衰”与“不梦”并举的作用——个人命运与世道盛衰的联系
(4)“不梦”的两种解读
①志衰不梦——复兴东周、恢复旧礼无望
②志在身衰——年已老,心有余(“猛志固常在”),力不足(“时不利兮”)
(5)孔子的心情:谓语前置句(“甚矣”,程度;“久矣”,时间)——悲伤,思慕
三、“名不正”的表现(3.1)(6.25)(16.2)(提出克己复礼的社会历史背景)
1.非礼违礼,礼崩乐坏(3.1)
(1)礼有上下等级——八佾(天子),季氏(四佾)
(2)违礼的原因——①礼本于仁(人心),违礼因为“不仁”;
②忍心(狠心),破坏人群相处之常道。
(3)孔子“维礼”的目的——不为上者之权位计,为人道计。

2.名不副(符)实:觚(名),不觚(实)(名词活用动词,像觚),觚(名词活用动词,是觚)哉

3.权力下替,天下无道(16.2)
(1)权力下替的不正常现象——天子,诸侯,大夫,陪臣
(2)“礼乐征伐”的解读
①“礼乐”——代表对内的权力
②“征伐”——代表对外的权力
③“礼乐征伐”——对内对外的各种政令四、“正名”的概念、意义与方法(13.3)(12.11)
1.“正名”的概念(13.3)
正名——纠正与礼乐制度的规定相违背的各种名分。

2.“正名”的目的与意义(13.3)
(1)推理:顶真——名,言,事,礼乐(德治),刑罚(法治),民。

(2)正名的例子
《韩诗外传》:“孔子侍坐于季孙。季孙之通宰曰:‘君使人假马,其与之乎?’孔子曰:“君取臣曰取,不曰假。’季孙悟,告宰通曰:‘今以往,君有取谓之取,无曰假。’孔子曰:‘正假马之言而君臣之义定矣。’”
(3)目的——纠正礼制、名分上用词不当的现象
(4)意义:
①名符其实:“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语言的实用意义和价值在支配人的行为活动
②“名”是礼制的现实载体
③治国:政治问题——维护社会秩序、规范、礼制3.“正名”的方法(12.11)
(1)词类活用:名作动——第二个“君”“臣”“父”“子”
(2)正名的方法——“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3)“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古今意义
①古——维护传统伦常(社会秩序)
②今——强调社会群体必须有结构秩序(生存前提和条件)
③共同意义——有饭吃
五、“孝”与“礼”“仁”的关系(1.2)(2.8)(17.21)
1.“孝弟”的含义与功用(1.2)
①“孝弟”的含义——“孝”(孝顺父母);“弟”(通“悌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克己复礼》高考基础知识梳理与训练强化公开课公开课

文档大小:2.3M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