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构型----杂化轨道理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章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分子的结构和性质,内容比较丰富。而本节课在共价键概念的基础上,介绍了分子的立体构型,并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对简单共价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进行了解释;并根据上述理论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构型。 与前一节相比,它们在知识的认知水平上是渐进的,前一节是后一节的基础和铺垫。 2.教材处理 ⑴从H、C、N、O的原子结构,依据共价键的饱和性和方向性,用电子式和结构式描述常见分子的结构,为本节学习做好铺垫。 ⑵从甲烷分子分子中碳原子的价电子构型,对照甲烷分子的构型,引出问题:如何解释甲烷正四面体构型。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在《化学必修2》介绍了共价键的概念,并用电子式的方 式描述了原子间形成共价键的过程,为本节的学习做了铺垫。学生比较容易用电子云和原子轨道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共价键。 三、三维目标、重难点的确立及确立依据 1.三维目标的确立及确立依据 根据新课标的评价建议及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本教材的内容及学生特点,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认识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能根据杂化轨道理论判断简单分子和离子的杂化类型,进一步了解化合物中原子的成键特征,提高归纳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采用图表、比较、讨论的方法学习新知;通过观察原子轨道的图片和模 型来理解抽象的概念。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杂化轨道理论提出的背景,激发投身科学、追求真理的积极情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愉悦 2.重难点的确立及确立依据: 重点: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 难点:对杂化轨道理论的理解确立依据: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应用到平衡理论,掌握若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学习方法,对今后学习盐类的水解平衡和沉淀的溶解平衡奠定了基础。并且在运用已学知识分析、推导新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总结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流程 1.引入:自然科学的研究在许多时候产生于人们对一些既定的科学事实的解释,例如上节课我们所学习的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它很好地解释并预测了分子的立体构型。 2.【知识回顾】 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判断分子构型:表格一 设计意图:复习引入,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学生通过教师对Sp3杂化的讲解,结合多媒体图片,回答问题1 设计意图:师生回顾甲烷分子的空间及成键特点,体会价键理论的局限性,教师介绍原子杂化轨道理论提出的背景,学生整体感知杂化轨道理论的重要意义 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理论的要点,并利用杂化轨道理论解释甲烷分子的成键过程,学生体会价键理论的逐渐完善过程 3.杂化轨道理论简介 1.理论要点: 中心原子成键时,若干不同类型、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混合起来,重新组合成一组新轨道的过程叫做原子轨道的杂化,所形成的新轨道就称为杂化轨道。 问题1: ①认真阅读教材,分析sp2杂化轨道和sp杂化轨道是怎样形成的. ②杂化轨道和未参与杂化的p轨道有什么区别? ③分析C2H4和C2H2中心C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 ④请你完成表格二。 2.杂化类型及判断的简单方法 杂化轨道数=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数=孤电子对数+σ键电子对数 结论1: 杂化轨道数=4,则杂化;杂化轨道数=3,则杂化;杂化轨道数=2,则杂化。 结论2: 有机物中碳原子成4个单键,则杂化;1个双键,则杂化;1个三键,则杂化。 设计意图:学生填写表格二,加深对杂化类型的对比,体会本节课知识的应用 【练习巩固】 1.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及原子的杂化理论,判断NF3分子的空间构型和中心原子的杂化类型为() A.直线形sp杂化B.三角形sp2杂化 C.三角锥形sp2杂化D.三角锥形sp3杂化 2.判断下列粒子中心原子的杂化类型: ①PCl3②NH4+③CO32-④CS2 五、板书设计见教案 习作:推荐一本书 教材分析: 这次习作,就要把自己读过的好书推荐给同学,推荐的时候,要介绍这本书的书名、作者、出版社等基本信息。重点写推荐这本书的理由。写完后,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同学听。让大家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去读。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有较多的阅读量,也乐于把自己读过的好书向大家推荐,这是完成本次习作的良好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介绍清楚所推荐书的基本信息,重点写出所推荐书的理由。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习作和评价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阅读更多书籍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有条有理地、具体地把推荐这本书的原因写清楚。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阅读更多书籍的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激发兴趣 你们喜欢读书吗?都读过哪些书? (设计意图:在轻松的谈话中引入“书”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的欲望。) (二)学

13****88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