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10- 白水高中2015年度高二年级9月月考历史试题 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60分,第Ⅱ卷40分,共100分, 考试范围:专题一至专题五;考试工夫:10:10----11:30,合计80分钟;命题人:王培 留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本人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史学家认为构成史学的三要素是“史实”、“史论”、“史识”。以下对春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叙说中属于“史论”的是 A.春战国时期,哲学流派纷呈,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本人的主张 B.韩非子“法不阿贵”的思想在战国时期不利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 C.对诸子百家思想要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准绳完成其古为今用 D.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表达了小消费者 A.怀念“小国寡民”的社会 B.要求进步政治地位的愿望 C.要求建立政令分歧的中央政权 D.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选拔人才 3.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武功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的构成次要影响是 A.政权开放 B.商业发展 C.儒学受抑 D.武功加强 4.元末明初小说《三国演义》深受宋明理学的影响。以下小说人物的言论与宋明理学思想符合的是:①张飞:“奸臣宁死而不辱。大丈夫岂有理二主之理!”②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③李恢(投诚刘备时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④孔明:“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A.①②③B.①④C.①③④D.③④ 5.诏书诏书的开头语,常多“奉天承运”,梁山好汉也不得不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帜来做打家劫舍的事业。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中国古代封建迷信盛行 B.君权至高无尚,可以无量扩张 C.君权神授理论已提出并得到社会认同 D.此种提法来源于道家的学说 6.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和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明,取利禄而已也。”材料表明 A.教育的功能是令人成为圣贤B.希望人们放弃声明利禄 C.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D.明确先生最高学术目标 7.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 A.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而构成了新儒学 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构成新的理论体系 C.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D.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保护封建独裁统治 8.编于唐初的《百行章》写道:“人虽有貌,不学无以成人。但是百行之源,凭学而立,禄亦在其中矣……温故知新,可以师矣。若不广学,安能知也?未游边远,宁知四海之宽?不涉丘门,岂知孝者为重乎?”该材料没法表现() A.孔子教育主张的影响 B.儒家伦理的观念 C.“学而优则仕”的思想 D.理学思想的熏陶 9.王阳明主张“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其本质意图是 () A.克服程朱理学的弊端 B.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C.修身养性,崇尚道德 D完成儒学的道德化 10.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这样评价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思想:“他的哲学以慈悲为怀,认为这类悲天悯人的心情出自人的本性。”黄仁宇评价的是 A.孔子“仁”的思想 B.孟子的“性善说” C.墨子的“兼爱”思想 D.陆九渊的“心学” 11.“二千年以来无议论,非无议论也,以孔夫子之议论为议论,此其所以无议论也。二千年以来无是非,非无是非也,以孔夫子之是非为是非,此其所以无是非也。”李贽的这一观点反映了 ①儒家思想曾长工夫占据统治地位②清代前期思想界的活跃局面 ③作者否定帝权的主张④作者反对盲从孔子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12.下图为讲史话本《新全相三国志平话》(元刊本)书影,它是元刊版画中的著名典范,刃锋圆润、韧而有力,为明代福建建安派“上图下文”式小说的大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优秀的样本。对此解读不精确的是 A.书影中的字体是楷书 B.采用铜活字印制而成 C.话本对后世小说影响很大 D.反映了当时城市经济的繁荣 13.浙江籍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说过:“凡一代又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对这段

13****88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