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doc
立即下载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东汉兴衰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史料、历史年表研读,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掌握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东汉的建立及“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重点 光武中兴。 难点 外戚、宦官专权。 创设情境——东汉·印象 多媒体出示图片:马踏飞燕、东汉错银铜牛灯、洛阳钟鼎青铜器东汉铜车马。 导语:汉唐王朝缔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辉煌,久享赞誉。提及汉朝,跃入脑海的是太祖刘邦的开国之功、武帝刘彻的文韬武略。对于东汉历史,却比较陌生,今天我们一起踏寻东汉的文物古迹,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衰》。 一、光武中兴 1.新莽篡汉 教师讲解:西汉王朝自汉武帝病逝后,即位皇帝或为幼主,或为昏君,导致外戚势力庞大,西汉帝国日渐衰微。王莽是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的侄子,王氏家族利用外戚的身份,长期握有朝廷内外的军政大权。公元9年,王莽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西汉灭亡。 多媒体出示材料: 任己而不师古,秦氏以之致亡;师古而不适用,王莽所以身灭。 ——《宋书·礼志序》 知识拓展:王莽改制 教师讲解:王莽代汉建新后,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王莽仿照《周礼》的制度推行新政,屡次对土地、币制、商业和官名县名进行改革。由于政策多有不合实情之处,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而且朝廷朝令夕改,使得百姓官吏不知所从,不断引起贵族和平民的不满。 问题:从王莽改制的失败中,同学们认为在改革时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呢? 学生:改革要符合客观规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注民生。 2.东汉建立 教师讲解:王莽的改制不仅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公元17年,全国发生蝗灾、旱灾,饥荒四起,各地农民纷起,形成赤眉、绿林大规模的起义,当时身为汉朝宗室后裔的刘秀乘势而起,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请同学们动笔制作两汉朝代更替的时间轴,以便我们更直观地了解东汉政权的建立。 师生活动:指导学生制作两汉朝代更替时间轴。 3.光武中兴 创设情境:光武帝刘秀完成了统一大业,恢复了汉室的统治。但连年征战,天下百姓久遭战祸,财物耗尽,天下太平是众心所向。假如你是光武帝刘秀,你会采取怎样的措施改善社会状况?你又会借鉴哪些前人的经验? 学生:学习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建武十七年)幸章陵……时,宗室诸母因酣悦,相与语曰:“文叔少时谨信,与人不款曲,唯直柔耳。今乃能如此!”帝闻之,大笑曰:“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 ——《后汉书·光武帝纪》 问题探究一:光武帝以“柔道”治理天下,他具体会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学生:减轻农民负担、惩治腐败、妥善处理民族关系等。 问题探究二:他最后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史料一(光武帝)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诏陇、蜀民被略为奴婢自讼者,及狱官未报,一切免为庶人。 ——《后汉书·光武帝纪》 史料二其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并合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于是“条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 ——《后汉书》 学生:阅读归纳。 经济上,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政治上,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教师补充:此外,光武帝着力于缓和民族矛盾,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并大力提倡儒学,表彰有气节的人。你知道汉光武帝时期“强项令”董宣的故事吗? 学生: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的仆人杀人后藏匿在湖阳公主家中,董宣乘公主外出的机会将这个仆人正法。湖阳公主企图借弟弟光武帝的威势压倒董宣,可董宣不买账,在皇帝面前据理力争,坚持原则,不肯违心认错,被光武帝封为“强项令”。 问题探究三:光武帝的一系列措施效果如何? 学生:平息了西汉末年以来的混乱,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教师过渡:汉光武帝后的明帝、章帝在位期间,东汉进入全盛时期,史称“明章之治”。但是在汉章帝后期,东汉朝政走向衰落,因何原因东汉历经三代便由盛转衰? 二、东汉的衰落——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史料一东汉后期灾荒连年,广大农民无衣无食,汉桓帝建和元年,“二月,荆、扬二州,人多饿死”。永兴元年,“秋七月,郡国三十二蝗,河水溢,百姓饥穷,流冗道路,至有数十万户,冀州尤甚”。 ——《后汉书·桓帝纪》 史料二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问题:两则材料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情况? 学生:民不聊生、政治腐

光誉****君哥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