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课题十四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学案.doc
立即下载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课题十四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一、“十四年抗战” (一)九一八事变与抗日救亡运动兴起(1931~1937年) 1.背景 (1)日本方面 ①明治维新后,日本就制定了大陆政策,侵略中国成为其既定国策。 ②1929年至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日本政局动荡,国内矛盾尖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2)中国方面:国民党加紧“围剿”红军。 (3)国际方面:英法美执行绥靖政策;苏联自保。 2.侵华史实 (1)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吞并了中国东北,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 (2)一·二八事变:1932年日本侵略军袭击中国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 (3)华北事变:1935年,日本制造了华北事变,企图将华北变为其殖民地。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3.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1)中国共产党:1935年,面对日本侵华的不断加剧,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同时,在东北组织抗日联军。 (2)中国国民党:一方面,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妥协,对内积极“围剿”红军;另一方面,国民政府也开始做抗战的准备。 (3)中国人民 ①国民党的一些爱国官兵开始自发地组织抗日斗争,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承诺“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②人民群众组织了抵制日货的运动,并对抗日活动捐款捐物。 ③爱国学生组织了一二·九运动,要求抗日,反对内战。 (二)卢沟桥事变与全民族抗战(1937~1941年) 1.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卢沟桥事变成为全民族抗战的开端。 2.日本的侵华罪行 (1)军事侵略与占领:卢沟桥事变后,先后侵占了华北、华东和华南大片中国领土,企图速战速决,灭亡中国。 (2)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屠杀中国人民,蹂躏中国妇女,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3)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用活人实验并实施毒气战和细菌战。 (4)对沦陷区进行血腥残暴的殖民统治。政治上,以华制华;经济上,以战养战。对抗日根据地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 (2)1937年,国民党公布中国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战得以实现。 [注] “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14年抗战”的概念,符合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情况,也符合近些年史学界共识的主流观点。它全面反映了日本侵华的罪行,充分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后独立领导的抗日战争,特别是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以及其他中国军队的奋起抵抗。 [拓] “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辩] 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不断加剧,民族矛盾不断上升。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蒋介石并非无所作为,他着手加强国防战备,如在长城布防、将部分涉及国防的企业迁往西南地区、加强抗日宣传等。 [辩] 全民族抗战并不单指国共两党合作抗战,而是以两党合作为基础,包括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的抗战行为。国共两党像两面旗帜,起引领、带头作用。 [注] 党外合作 所谓党外合作,是指国共两党没有统一到任何一个政党内部,而是在两党外部进行合作。 4.两个战场相互配合 正面战场史实国民政府先后组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结果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台儿庄战役取得抗战以来最大胜利敌后战场路线中国共产党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八路军、新四军进入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史实1937年八路军配合太原会战,取得平型关大捷;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主动出击日军,发动百团大战影响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在相持阶段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5.向西南的大转移 (1)国民政府首都的转移:南京沦陷以后,国民政府将首都迁往武汉,武汉会战后,国民政府又将首都迁往重庆。 (2)民族工业的大转移:全面抗战爆发以后,国民政府将民族工业大量迁往西南,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基础。 (3)文化教育的大转移:全面抗战爆发以后,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地的高校纷纷迁往西南地区,促进了西南尤其是重庆高等教育的发展。 (三)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与中国的抗战(1942~1945年) 1.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对日宣战。1942年1月,世界反法

子安****吖吖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