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民事诉讼当事人证据收集制度研究综述报告 近年来,我国民事诉讼当事人证据收集制度逐渐完善,为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权益,提高司法公正性和效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将对民事诉讼当事人证据收集制度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综述和分析。 一、发展历程 在早期民事诉讼中,由于法律制度未完善,证据收集制度也比较简单,简单的口证、证明和认证就可以将案件判决结束。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证据收集制度也逐渐得到了深入发展。 1982年11月,中国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这是中国第一部全面规定民事诉讼程序的法律。该法明确规定了一系列证明标准,包括证明的形式、内容和效力等,并建立了证据保全、证明合法性审查、充分质证、当事人自由收集证据、裁判员举证等证据收集机制。 1991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关于实施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若干意见》。这一规则的出台,不仅为民事案件中证据的收集、运用提供了更明确和细致的规定,而且对于保障当事人的证据权利,保证了庭审的公正和公平,提高了司法的效率。 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二审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强调事实中心和确保当事人充分发言的通知》,明确要求法院要加强对证据的审查和评估,进一步保证诉讼当事人的证据权利,促进案件审理的公正和公平。 二、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的民事诉讼当事人对证据的自由收集权得到了充分保障,取得证据的方式也更加灵活。从权利视角,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可以使用自我准备的证据,也可以请求法院出具卷证和书证等,法院也可以自行收集证据。诉讼程序上,当事人在收集证据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书面材料、证人证言、鉴定、勘验等方式进行收集,其中,电子证据成为越来越多的诉讼当事人随身携带的证据材料。 另外,判决机关对于收集来的证据的使用和审查也逐渐得到了完善。从程序上,民事诉讼中确立了公证、认证、鉴定等程序性制度,保障了证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从审查评估角度,判决机关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对证据材料的有效性、证据间的矛盾、证人证言的可信性等进行认真审查。只有证据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得到保障,当事人才能在司法过程中得到应有的权利和利益。 三、存在问题 尽管我国的民事诉讼当事人证据收集制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完善,但是仍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证据收集的自由尚未完全实现,仍有很多限制。例如,有些证据法院不给开具卷证或书证;证人证言不能出具书证,甚至录制证言都受到限制。 其次,证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也难以确保。尽管法律规定了一系列程序,但是程序并不能保证证据的真实性,尤其是在电子证据等新型证据的收集和运用中,真伪鉴别还需进一步加强,保障证据的有效性。 最后,当事人对于证据的运用还存在着一定的认识误区,需要进一步加强普及教育。例如,当事人对于证据收集时间的规定、证人的证言等展开的深度和广度等,均存在不同的误解,这些问题也需要得到更深层次的探讨和解决。 四、结论 作为一项制度安排,证据收集制度是民事诉讼的基础之一,对司法公正和效率起着关键作用。当事人证据收集制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表明,保障当事人证据权利和提高司法效率是民事诉讼制度的主要目标。但存在的问题也表明,当事人证据收集的自由和证据的真实性还需进一步加强完善。只有在更深入的理解和规范下,当事人才能充分享受到证据收集制度带来的好处,推进司法公正和公平的实现。

快乐****蜜蜂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