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春蚓秋蛇的历史典故.docx / 文档详情
春蚓秋蛇的历史典故.docx 立即下载
2024-10-27
约2.2千字
约4页
0
13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春蚓秋蛇的历史典故.docx

春蚓秋蛇的历史典故.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春蚓秋蛇的历史典故

春蚓秋蛇:比喻字写得不好,弯弯曲曲,象蚯蚓和蛇爬行的痕迹。今天就给大家具体分享一下春蚓秋蛇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典出《晋书卷八十王羲之传》:“子云近出,擅名江表,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苏轼·题萧子云书》:“唐太宗评萧子云书曰:‘行行如纡春蚓,字字若绾秋蛇。’今观其遗迹,信虚得名耳。”《宋苏轼和孔密州五绝五首之四》:“蜂腰鹤膝嘲希逸,‘春蚓秋蛇’病子云。”《清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诗云:“研将朱墨任鸦涂,‘春蚓秋蛇’认得无?”《晋书王羲之传》评江南梁萧子云之书法,虽名扬江南,但其书法柔弱无力,缺豪迈之气。字体犹如春天之蚯蚓,秋天之蛇无异。《苏轼题萧子云书》中有录唐太宗观子云遗迹之语,与《晋书》所言,大致相同。亦作“秋蛇春蚓”。《宋·苏轼·次韵米黻二王书跋尾二首》:“‘秋蛇春蚓’久相杂,野骛家鸡定谁美。”亦作“春蛇秋蚓”。《明宋濂史书会要序》:“近世以来,徇末而忘本,濡毫行墨,‘春蛇秋蚓’之连翩。”“春蚓秋蛇”。原指弯弯曲曲,似蚯蚓与蛇爬行之遗迹。后喻书法柔弱,缺乏骨力,字体拙劣,婉曲无状,常用此语。误会“春蚓秋蛇”典出李世民《晋书·王羲之传论》,文曰:“(萧)子云近世擅名江表,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卧王蒙于纸中,坐徐偃于笔下。虽秃千兔之翰,聚无一毫之筋;穷万谷之皮,敛无半分之骨。以兹播美,非其滥名邪?”萧子云是萧梁时代著名的书法家(按:其草书等今已不得见,惟小楷赖《阁帖》以传,见附图),李世民认为他的字萦绾无状,缺筋少骨,如同“春蚓秋蛇”。李世民论书以骨力为尚,尝云:“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历代书法论文选》辑,120页)而萧梁书家多以王献之的流美书风为楷模,“字书工者率以纤劲清媚者为佳”(马宗霍《书林藻鉴》卷七引欧阳修语)。萧子云亦不例外,他在上梁武帝《论书启》中说:“臣昔不能拔赏,随世所贵,规模子敬(王献之),多所历年。”虽然他也说到自己“始变子敬,专法元常(钟繇)”,但事实上“晚节所变,乃右军(王羲之)年少时法也”(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第十九》“梁氏秘阁”条),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审美趣味。萧氏以柔美为主要特征的书法风格与李世民以骨力为主的书学祈尚相去甚远,遂招致李氏恶评。由于李世民的这段话中已经包含了对“春蚓秋蛇”的解释,所以,并没有给后人的理解和运用带来困难。宋·姜夔《续书谱·草书》:“唐太宗云:‘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恶无骨也。”又苏轼《东坡题跋》卷四《题萧子云书》:“唐太宗评萧子云书云:‘行行如纡春蚓,字字若绾秋蛇。’今观其遗迹,信虚得名耳。”又《苏轼诗集》卷十五《和孔密州五绝·和流杯石上草书小诗》:“蜂腰鹤膝嘲希逸,春蚓秋蛇病子云。”又《苏轼诗集》卷二十九《次韵米黻二王书跋尾二首·其一》:“秋蛇春蚓久相杂,野鹜家鸡定谁美。”又明·赵宧光《寒山帚谈·学力三》:“字法恶无骨。《书状》云:‘行行若萦春蚓,字字若绾秋蛇。’此主客不分耳。”又清·宋曹《书法约言·论草书》:“若行行春蚓,字字秋蛇,属十数字而不断,萦结如游丝一片,乃不善学者之大弊也。”又清·姚配中《书学拾遗》:“凡作草,不得一概盘纡……不然则春蚓秋蛇而已。”所言率皆限定在“萦绕”和(或)“无骨”的含义上。此外,有论者对“春蚓秋蛇”作了字面上的改动,本义不失。明·范钦《天一阁集》:“迩年陈、方、杨、马草书视解大绅、沈文明、张汝弼尤怪诞,乃攘臂驰骛,说者以病丐偷儿、僵蛇曲蚓目之,然乎!”(《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419页)又明·丰坊《童子学程·草书》:“近时张东海之学,缠绕无骨,备死蛇结蚓之态。”又清·王澍《论书剩语·运笔》:“解得顿挫,斯能跌荡。指如悬槌,笔如死蚓,岂有是处?”如此明晰之义,竟有误会者。考其所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春蚓秋蛇为遒劲,例如,明·解缙《文毅集》卷四《草书歌》:“动如彩鸾紫凤争翱翔,劲如秋蛇春蚓各奔忙。”二是以为婉转流动,例如,今人朱良志《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笔断意联,线断脉运,可以成一灵妙的空间,可尽春蚓秋蛇之意。”(51页)缠绕无骨的春蚓秋蛇在这里被用作艺术美的象征,实在令人意外。典源出处《晋书·王羲之传》论:“(萧)子云近出,擅名江表,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卧王濛于纸中,坐徐偃于笔下;虽秃千兔之翰,聚无一毫之筋,穷万谷之皮,敛无半分之骨;以兹播美,非其滥名邪!”释义用法《晋书·王羲之传》论中评论南朝梁萧子云的书法,认为太柔弱无骨力,字体像春天的蚯蚓秋天的蛇一样。后用此典形容书法柔弱无力;也泛指写的字。用典形式【投蚓】宋·陈与义:“投蚓问公逢老手,联珠及我愧连枝。”【春蚓笔】宋·苏轼:“那将春蚓笔,画作风中柳。”【蛇蚓集】宋·陈与义:“题诗素壁蛇蚓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春蚓秋蛇的历史典故

文档大小:13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