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充分与必要条件(2)(教学设计) 充要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正确理解充要条件的定义,了解充分而不必要条件,必要而不充分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的定义. 正确判断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对条件的判定应该归结为判断命题的真假,.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观察和思考中,在解题和证明题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严密性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正确区分充要条件;2、正确运用“条件”的定义解题 难点:正确区分充要条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命题:若p,则q (1)若pq,且qp.则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2)若pq,且qp.则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3)若pq,且qp.则p是q的充要条件,q也是p的充要条件 (4)若pq,且qp.则p是q的既不充分与不必要条件 备注:只能“已知(条件)”是“结论”的什么条件。 二、创设情境,新课引入: 问题1:探讨下列生活中名言名句的逻辑关系. (1)水滴石穿(2)骄兵必败(3)有志者事竞成 (4)头发长,见识短(5)名师出高徒(6)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7)兔子尾巴长不了(8)不到长城非好汉(9)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10)海内存知己(11)蜡炬成灰泪始干(12)玉不琢,不成器 说明:由于生活语言不可能象数学命题一样准确,因此学生不同观点的碰撞在所难免,作为教师,只要学生的推断能在某种前提或某个角度下合乎情理,就应该肯定,在这里答案应该是开放的,不同的观点应允许共存,关键是只要学生能“学会数学地思维”,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选讲其中的部分. 在数学中有很多可逆的命题,如 (1)若a是无理数,则a+5是无理数; (2)若a>b,则a+c>b+c; (3)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有两个不等的实根,则判别式Δ>0. 这些可逆的命题,反映在逻辑关系上就是命题的条件具有充要性。本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命题中既充分又必要的条件问题。 三、师生互动,新课讲解 问题2:指出下列命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q是p的什么条件: (1)p:x>2,q:x>1; (2)p:x>1,q:x>2; (3)p:x>0,y>0,q:x+y<0; (4)p:x=0,y=0,q:x2+y2=0. 解:(1)∵x>2x>1,∴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2)∵x>1x>2,但x>2x>1,∴p是q的必要条件,q是p的充分条件. (3)∵x>0,y>0x+y<0,x+y<0x>0,y>0,∴p不是q的充分条件,p也不是q的必要条件;q不是p的充分条件,q也不是p的必要条件. (4)∵x=0,y=0x2+y2=0,∴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又x2+y2=0x=0,y=0,∴q是p的充分条件,p是q的必要条件. 在问题⑷中,p既是q的充分条件,p又是q的必要条件,此时,我们统说,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下面我们用数学语言来表述这个概念. 1.相关的概念 如果既有pq,又有qp,就记作pq。我们就说,p和q互为的充要条件。 说明:⑴符号“”叫做等价符号.“pq”表示“pq且pq”;也表示“p等价于q”. ⑵“充要条件”有时还可以改用“当且仅当”来表示,其中“当”表示“充分”,“仅当”表示“必要”. 2.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 四种“条件”的情况反映了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因果关系,所以在判断时应该: ⑴确定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⑵尝试从条件推出结论,从结论推出条件(方法有:直接证法或间接证法); ⑶确定条件是结论的什么条件.、 ⑷充要性包含:充分性pq,必要性qp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例1(课本P11例3):下列各题中,哪些p是q的充要条件? p:b=0,q:函数f(x)=ax2+bx+c是偶函数; p:x>0,y>0,q:xy>0; p:a>b,q:a+c>b+c; p:x>5,,q:x>10 p:a>b,q:a2>b2 分析:要判断p是q的充要条件,就要看p能否推出q,并且看q能否推出p. 解:命题(1)和(3)中,pq,且qp,即pq,故p是q的充要条件; 命题(2)中,pq,但qp,故p不是q的充要条件; 命题(4)中,pq,但qp,故p不是q的充要条件; 命题(5)中,pq,且qp,故p不是q的充要条件; 例2:两条不重合的直线l1、l2(共同前提).l1与l2的斜率分别为k1、k2,且k1=k2是l1∥l2的什么条件?(答:充分不必要条件) 延伸:如何改变命题的条件(或结论),使命题的条件是结论的充要条件呢? 把命题的结论改为“l1∥l2,且l1、l2都有斜率”即可. 例3

快乐****蜜蜂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