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2课时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目标任务一览 情境导入任务导航 “东海龙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对我国降水的影响十分重大,夏半年尤为突出,可以说它是掌管我国东部降水的真正的“海上龙王”。这个“龙王”通过吹送东南季风,给我国东部季风区带来降水,它的位置、强度和活动,影响着我国东部的旱涝状况。夏季,影响我国降水的“海上龙王”副高是如何形成的?2019课标2019课标教学内容建议Ⅰ-1.5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景观形成的影响。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结合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和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结合等压线分布图,说出北半球主要气压中心的分布;比较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不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36~P38“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完成下列问题。 1.形成原因 北半球陆地面积广大,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 2.分布 季节被切断的气压带气压中心亚欧大陆海洋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低压中心高压中心冬季副极地低气压带高压中心低压中心3.典例 (1)冬季: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冷空气源地之一。 (2)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暖空气源地之一。 [合作探究] 第①步:案例探究 1.完成下列四幅图。(填出月份、气压中心,画出风向) 7月北半球气压中心 1月北半球气压中心 提示 2.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比较 类型东亚季风南亚季风气候类型温带季风和亚 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季节冬季夏季冬季夏季风向西北风东南风东北风西南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特点寒冷、干燥炎热、多雨凉爽、干燥炎热、湿润分布区中国东部季风区、朝鲜半岛、日本和俄罗斯太平洋沿岸中南半岛、印度半岛、菲律宾、中国云南南部和海南岛第②步:名师精讲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分布的影响 (1)冬季,陆地降温快,温度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在近地面聚集,使气压升高,形成高压,而海洋上则形成低压。如下图: (2)夏季,陆地升温快,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减少,使气压降低,形成低压,而海洋上则形成高压。如下图: 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及分布 由于地表并非均匀,北半球在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的影响下,使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具体如下图所示: 7月份北半球气压中心 1月份北半球气压中心 【拓展提升】我国东部雨带移动与季风的关系及其影响 (1)我国东部雨带移动规律: ①主要与季风进退的迟早有关。 ②每年5月,暖湿的夏季风到达南部沿海,在南岭一带形成雨区。 ③6月,夏季风向北推进到长江流域,在准静止锋的影响下,雨带在江淮之间徘徊,形成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这时华北等地区常出现干旱。 ④7、8月,夏季风推进到华北、东北等地,在那里形成雨区,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常出现伏旱。 ⑤9月,冬季风向南推进,夏季风南撤到长江以南。 ⑥10月,随着冬季风势力的增强南进,夏季风退出我国大陆。 (2)我国东部降水分布特点: ①南部沿海、珠江流域地区,每年5~10月降水量多,雨期较长。 ②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6~9月降水量较多。 ③东北、华北地区降水量集中在7、8两月,雨期较短。 (3)夏季风与旱涝灾害: ①由于各年夏季风势力强弱不同,致使我国南北旱涝灾害频繁。 ②在夏季风强的年份,雨带长期滞留北方,北方降水多,南方降水少,往往出现北涝南旱。 ③在夏季风弱的年份,雨带长期滞留南方,北方降水少,南方降水多,常常造成南涝北旱。 第③步:实战演练 1.(2019·赣州高一检测)读世界某区域1月和7月海平面气压和风向图,①~⑥处的箭头表示风向。据此回答(1)~(2)题。 (1)从季风的形成原因看,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的是() A.①② B.②⑤ C.③⑤ D.③⑥ (2)图中形成的气压中心,与其控制地区原气压带特点相似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第(1)题,图中的③是北半球的东北信风随着气压带、风带的南移,越过了赤道,受到向左的地转偏向力影响而形成的;图中的⑤则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随着气压带、风带的北移,越过了赤道,受到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而形成的。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丁为高压中心,该高压中心位于副热带地区,该地原来应存在着副热带高气压带。 答案(1)C(2)D 2.(2019·嘉兴高一检测)读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图,回答(1)~(2)题。 (1)起到水汽输送作用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季风环流形成原因主要是()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海陆位置差异 C.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D.纬度位置差异 解析第(1)题

快乐****蜜蜂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