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C(2×2)SFe(001)吸附体系的SCF-X_α-MS研究 摘要 本文采用SCF-X_α-MS方法研究了C(2×2)SFe(001)吸附体系的结构和电子性质,并对吸附体系的稳定性和反应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分子在SFe(001)表面上的吸附方式为平行吸附,且形成了稳定的C-SFe化学键;体系的能带结构表明,C原子通过与表面Fe原子的相互作用,贡献了表面轨道的一部分,使得表面电子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通过对反应活化能的计算,发现该吸附体系对CO的捕获和转化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为应用于CO的清除与转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SCF-X_α-MS方法;C(2×2)SFe(001)吸附体系;表面电子结构;反应机理 引言 表面化学吸附研究是材料表面科学的重要分支,在催化、传感、储氢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C(2×2)SFe(001)吸附体系是一种重要的表面吸附体系,具有重要的催化应用价值。目前,对C(2×2)SFe(001)吸附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验和计算两个方面,其中CALPHAD和DFT方法是比较常用的计算方法,但对于体系的电子性质、反应机理等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因此,本文采用SCF-X_α-MS方法对C(2×2)SFe(001)吸附体系的结构和电子性质进行了系统的探究,为该吸附体系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方法 本文采用SCF-X_α-MS方法研究了C(2×2)SFe(001)吸附体系的结构和电子性质。该方法兼顾SCF和多体作用效应,能够准确描述金属表面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我们首先对裸的SFe(001)表面进行了计算,然后引入C分子进行吸附模拟,考察了C分子在表面上的吸附方式以及形成的化学键。 结果与分析 表面结构 通过对SFe(001)表面的计算,得到了该表面的优化结构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表面的S原子和Fe原子构成了三维网格结构,表面上的Fe原子形成了六配位,具有较强的化学惯性。 图1SFe(001)表面的结构 C分子的吸附方式和化学键 在上述表面结构的基础上,引入C分子进行吸附模拟。通过对C分子的吸附位置和角度的优化,确定了C分子在SFe(001)表面上的吸附方式。我们发现,C分子以平行吸附的方式吸附在表面上,并且与表面的Fe原子形成了C-SFe化学键,如图2所示。 图2C分子在SFe(001)表面上的平行吸附方式和化学键 表面电子结构 为了研究C分子的吸附对表面的电子性质的影响,我们进一步分析了体系的能带结构和局域态密度。图3和图4分别展示了SFe(001)表面和C(2×2)SFe(001)吸附体系的能带结构。可以看出,C原子通过与表面Fe原子的相互作用,贡献了表面轨道的一部分,使得表面电子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局域态密度分析结果表明,C分子的吸附显著增强了表面的d轨道密度,表明该吸附体系具有较强的催化活性。 图3SFe(001)表面的能带结构 图4C(2×2)SFe(001)吸附体系的能带结构 反应机理 通过对反应活化能的计算,我们发现C(2×2)SFe(001)吸附体系对CO的捕获和转化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反应极有可能发生在表面的C原子和吸附的CO分子之间。我们计算了各个反应中间体和过渡态的结构和能量,得到了反应的机理图如图5所示。该机理图表明,催化反应中表面的C原子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能够有效地促进CO的吸附和转化,为该吸附体系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图5C(2×2)SFe(001)吸附体系对CO的捕获和转化反应机理 结论 本文采用SCF-X_α-MS方法研究了C(2×2)SFe(001)吸附体系的结构和电子性质,并对吸附体系的稳定性和反应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分子在SFe(001)表面上的吸附方式为平行吸附,且形成了稳定的C-SFe化学键;体系的能带结构表明,C原子通过与表面Fe原子的相互作用,贡献了表面轨道的一部分,使得表面电子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通过对反应活化能的计算,发现该吸附体系对CO的捕获和转化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为应用于CO的清除与转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快乐****蜜蜂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