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唐代文人与法律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此时期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人墨客,他们的文学才华及文化理念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事无巨细影响深远,其中唐代文人与法律的关系尤为重要,下面本文将从立法背景和文人的思想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唐代的立法背景 唐代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最为强大的时期之一,此时期铁腕治理法制日臻完善。唐初时期,《周礼》、《九章算术》等法律规范十分齐备,但是由于历代政权交替,一些法规被废除、新增法律法规难以统一,加之地方上的独立行政,社会治安及各种矛盾冲突逐渐增多,使得官府日渐难以维持法制的完整和落实。直到唐玄宗时期,政府逐步加强对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建立起完整的诸法制度,其中不乏为文人所力荐的法律。 二、唐代文人对法律的见解 唐代文人尤其注重道德和法律的关系,他们认为道德和法律要有互补的关系,要想社会稳定对法律规范的制定和执行以及道德规范的倡导至关重要。这一观念在唐代的文学、文艺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唐代诗人贾岛在其《劝学》一诗中,曾有“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表达了法律的作用是维持社会秩序和统一而非增加分裂,因此法律的制定必须得到大家的赞同,而不应该专断行事。唐代名士韩愈曾提出过“治大国如烹小鲜,时时调味”,他认为修养道德可以治理大国,而这一理念也得到了唐朝政府的赞同。在唐代的法律史上,范仲淹《赤壁道中书》讲述了赤壁之战,阐明了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必须考虑到实际情况,不应过于刻板。 三、唐代文人对法律的贡献 唐代文人对法律的贡献有目共睹。首先,唐代文人对官方传承的法律伦理思想进行推广和完善,如王勃的《说文解字》将道德思想融入法律制定,经过他的努力,覆盖了唐代的法律思想。其次,唐代文人以法律审慎行动,检查、总结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以达到规范自己的目的。例如唐代文人骆宾王在自己的《负瓢山主人答崔山门诗》中写到“闻道崔山门,天知我颜色;遇人病我劝,不针自合双”,表达了自己在官场上必须要守法、认真政治,而不应是口耳相传。最后,唐代文人反映地方法律制度的生活实践,并以自己精湛的文学技巧让大众了解社会生活,提高了全民法律意识。比如白居易的《闺怨》中通过反倒耳面的语言表达了时代的不公和令人痛心的社会事件,而唐刘禹锡的《陋室铭》则强调了劳动工人的尊严,传达了保护劳动工人权益的信息。 四、结语 唐代文人与法律的关系密不可分,他们强调了法律与道德互相制约,以及文化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唐代,正是出于文人们的切身体验和实际情境,为法律的形成、反映了法律在地方应用上的效果,为中国古代的法律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快乐****蜜蜂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