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论贪污罪犯罪主体的认定 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非法侵占、挪用、私分、窃取或者故意浪费国家或者集体资金、物品的行为,依法应追究刑事责任。对于贪污罪犯的认定在司法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法律规定、相关案例以及社会认知等角度来探讨贪污罪犯的罪主体认定问题。 一、法律规定: 根据我国《刑法》第三十六条规定:“贪污罪是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侵占、挪用、窃取或者故意浪费公共财物的行为。”可以看出,贪污罪的罪主体是“公职人员”,这一规定明确了贪污罪犯的身份。 《刑法》对公职人员的定义也进行了详细说明,包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人民团体工作人员、社会团体工作人员、协会工作人员、基金会工作人员等。因此,在认定贪污罪犯罪主体时,应结合具体案件中被告人的身份,是否属于公职人员,是重要的判断依据。 二、相关案例: 在贪污罪犯的认定过程中,实际案例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例如,某地一位企事业单位的员工,利用职务之便,窃取单位资金并个人占有。虽然该员工非公职人员,但由于他的工作性质属于国有企事业单位,从而被认定为贪污罪犯。 在另外一个案例中,一位村委会主任通过伪造村民签名、强迫村民交纳“服务费”等手段非法侵占公共财物。尽管村委会主任并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但由于村委会是一个具有公共功能的组织,而且他滥用职权侵占村民财物行为符合贪污罪的构成要件,因此也被判定为贪污罪犯。 三、社会认知: 社会对于贪污罪犯的认知也对其罪主体认定产生一定影响。在社会公众的普遍认知中,贪污罪主要是由公职人员实施的。原因在于,公职人员具有履行公共职责和管理公共资源的职责,具备更多机会和条件进行贪污。 公职人员的职权特殊性和社会地位使得他们容易滥用职权,成为贪污罪犯的重要主体。公众对贪污立场坚决,社会舆论对公职人员贪污行为的谴责也很强烈,这也影响了对贪污罪犯的罪主体认定。 综上所述,在贪污罪犯的认定中,法律规定是基本依据,但也需要结合具体案件事实和社会认知等综合考虑。贪污罪犯的罪主体认定应该注重实质,避免过分夸大公职人员的罪责,同时也要对非公职人员滥用职权行为加以打击。通过合理的认定和制度的完善,将有助于提高公职人员廉洁自律意识,推动社会反腐败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快乐****蜜蜂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