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梧桐科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Ⅰ)苹婆族(Sterculieae) 中国梧桐科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Ⅰ)苹婆族(Sterculieae) 梧桐科(Sterculiaceae)是一类显著的木本植物,其多样的形态和花朵特征深受研究者的关注。而花粉形态则是梧桐科植物研究中的关键方面之一。在梧桐科植物中,苹婆族(Sterculieae)是一个具有重要地位的族群,本文将对其花粉形态进行研究。 一、苹婆族概述 苹婆族是梧桐科中较为重要的一个族群,包含约30个属、500多个种,分布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中在中国共有12属60余种,分布于华南、华中、华东等地。苹婆族的植物具有多样的形态,包括乔木、灌木、藤本等,花朵多为大型且具有特殊的结构。苹婆族植物对于研究梧桐科植物的进化历程、分类特征及产生生态效应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苹婆族植物花粉形态特征 1.花粉形状 苹婆族植物花粉颗粒呈球形或卵形,较大,在微观下直径约50-80微米左右。颗粒表面均匀,具有圆滑的外壳,无刺状突起。花粉壁较硬,染色体亦较浓。 2.花粉萌发孔 苹婆族花粉萌发孔通常为较大的孔状结构,平面呈圆形或椭圆形。在萌发过程中,花粉管可在较短时间内穿过孔,并进入花柱内部。 3.花粉粘着性 苹婆族花粉尚无明显的粘着性,即不会在空气中形成花粉团。这可能与苹婆族植物的传粉方式有关,主要为热带天牛和蜜蜂把花粉带到花柱内部。 三、苹婆族花粉形态研究进展 1.苹婆族植物花粉形态研究的历史 最早对苹婆族植物花粉形态进行系统研究的是德国植物学家H.W.Richter。他于1919年对10个苹婆属植物的花粉形态做了描述,并在1924年的分类学著作《植物界》中提出了苹婆族这一分类单位。 近年来,随着新一代显微技术的发展,对苹婆族植物花粉形态研究的深入推进,以及生物地理学和系统学等多学科研究的交叉,共同为苹婆族花粉形态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苹婆族花粉形态与其系统分类 通过对苹婆族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可以发现其与系统分类关系密切。美国学者PaoloMassonie等曾将苹婆族中的9个属的类群关系进行了系统推断和结构分析,发现了不同属之间的花粉形态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部分属的花粉形态与其树木结构密切相关,例如木荷属(Theobroma),这与其叶片和花果的形态特征高度关联。此外,花粉形态还能有效反映出苹婆族植物的资源利用策略及其环境适应力等方面的特征。 3.苹婆族花粉形态与植物生态学 苹婆族花粉形态研究在生态学领域亦有一定的意义。研究表明,苹婆族中不同属的花粉形态与它们的传粉模式、传粉者的大小、活动特征、采食方法等环境因素有关。例如,体型较小的热带天牛会倾向于选择花粉大、萌发孔大的植物花朵,以更好地携带花粉。 通过对苹婆族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该族群的分类演化、资源利用及生态适应性等特征,同时也可以为人们进一步探索植物-传粉生态系统的演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撑与实证基础。

快乐****蜜蜂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