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连云港近岸水工建筑物设计中风和浪资料的分析与应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城市海岸带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高。海岸带的建设需要考虑风、浪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因此在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到风、浪资料,并进行科学分析和合理应用。本文以连云港为例,探讨近岸水工建筑物设计中风和浪资料的分析与应用。 一、风和浪的基本概念和影响 风是指大气运动形成的气流,具有方向和速度。在水体上方风吹动时,会形成海浪。海浪是指风吹动海面时,水随之产生的波动。海浪可以分为压力波和表面波两种,主要影响了水工建筑物的结构安全、运输航行安全、海上工作和生产等诸多方面。 风、浪对水工建筑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结构安全:风和浪是近岸水工建筑物最主要的破坏因素。当风速和浪高超过建筑物的设计标准时,容易引起建筑物倾斜、甚至倒塌。 2.影响交通运输:海上交通是连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撑,良好的海上环境和交通条件可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浪高大、风速高的海洋环境会对船只的安全造成威胁。 3.影响海上工作和生产:沿海地区的港口码头、航道、船坞、海上石油、天然气等设施,均需要借助海上环境建设和运营。可以想象,如果遇到异常大的风浪天气,很可能导致生产、运输受到影响。 二、连云港近岸风、浪的特点及分析 连云港地处洋流和河流交汇的位置,面对的海域宽广,河口面积大。气候特征上,连云港位于暖温带季风区,年平均气温约15℃,全年具有分明的四季。夏季多热潮气,冬季多冷干气。风的特点:冬季大陆风为主,风力较强,夏季海洋风势较大。浪的特点:每年10月至次年4月是连云港市海上、近海、江海交汇口范围内波高较高的时期。 根据中国气象局2019年数据统计,连云港的平均年风速为5.1~8.6m/s,最大风速出现在11月份,平均风速达到12.6m/s;连云港海域年平均波高在0.5m左右,波浪周期为7~12s,可以说,这种海洋环境对于水工建筑物的影响还是比较明显的。结构设计便是针对环境条件进行设计,以达到最合理的效果。 三、连云港近岸水工建筑物设计中的风、浪资料 在连云港的近岸水工建筑物设计中,深入分析风、浪资料并进行合理应用是非常必要的。分析资料的来源可以分为实测资料和预测资料两种。 实测资料:实测资料是直接通过监测设备进行采集,并进行数据处理的数据。常见的实测资料有常规气象、水文和海洋监测等,包括气象站、漂浮浮标、海缆等设备。实测资料具有真实性、可靠性、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可以用来制定沿海风、浪的参数设计标准。目前,连云港拥有大量的测站与监测设备,可以通过实测手段获取更准确、更真实的风、浪数据。 预测资料:预测资料是通过模型预测的气象、浪模拟值。根据过去的实测资料,经过分析、取舍之后,利用数学模型来推算出预测数据。预测数据主要用在长期规划和短期应急准备中,可以帮助设计人员对突发异常情况进行预测,这可用来为防止损害采取预防措施或规划。 四.近岸水工建筑物设计中风、浪资料的应用 在设计连云港的近岸水工建筑物时,风、浪资料是必要物件。如何合理应用这些资料,达到更安全、更合理的效果,是设计者主要思考的问题。 1.根据风、浪资料的研究和应用,建立水工建筑物的设计标准。 2.在设计中进一步考虑风、浪的时间类型、频率和强度等特征。 3.通过三维建模等模拟工具进行模拟分析。 4.在实施期间,监测和记录建筑物在不同风、浪条件下的振动情况,这个过程将为我们提供更直接、更可靠的数据支持信息,从而进一步准确预测风浪对建筑物的影响。 五、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伴随着海岸线建设的不断扩大,海洋经济已逐步成为我国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建设近岸水工建筑物设计中,考虑风、浪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是必要的,要根据实测资料、预测资料和模拟分析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只有充分利用风、浪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和合理应用,才能有效提高近岸水工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和运转效率,达到更好的设计效果。

快乐****蜜蜂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
201651206021+莫武林+浅析在互联网时代下酒店的营销策略——以湛江民大喜来登酒店为例.doc
201651206021+莫武林+浅析在互联网时代下酒店的营销策略——以湛江民大喜来登酒店为例.doc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论《离骚》诠释史中的“香草”意蕴.docx
论《离骚》诠释史中的“香草”意蕴.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