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震前电离层扰动研究进展及汶川地震前电离层变化 近年来,地震研究领域中,对于电离层扰动和变化的关注不断增加。由于地震的发生并不是突然的,而是伴随着连续的前兆活动,其中电离层的变化是较为显著的。本文将会讨论震前电离层扰动的研究进展,并关注汶川地震前电离层变化的情况。 一、电离层扰动的研究进展 电离层扰动,也称作电离层前兆,指的是地震前或地震时所引起的电离层异常变化。它不仅在地球物理研究中有很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在地震预测与预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对电离层扰动研究进展的概述。 1.时间与空间分布特征 在时间上,电离层扰动可以分为与地震前的日变化扰动、与地震前数日至数十天的中期扰动,以及与地震前几小时至数天的近震扰动等三种类型。其中,中期扰动和近震扰动是目前研究的重点。 在空间上,最明显的电离层扰动出现在震中区域附近,但在震前数日到数十天内,电离层扰动还会出现在世界各地。这些扰动涉及的空间范围通常很广,从数千到数万公里不等。 2.电离层形态特征 对电离层形态的观测和研究显示,电离层扰动比较明显的变化包括:F层高度、电子密度、东西向和垂直向速度及长波长扰动等。 在F层高度方面,正常情况下F1和F2层各自具有明显的峰值,而震前电离层扰动则表现为突然消失或错位。 在电子密度方面,受到参考电离层模型的影响,多数情况下,扰动的电子密度比正常水平低,但也有少数情况下电子密度会呈现增加的情况。 在速度方面,东西向和垂直向的速度均会发生变化,至于变化的大小和趋势,与震源位置、大小以及地球物理环境等因素有关。 在长波长扰动方面,电离层扰动通常表现为长波波动,呈现出类似于电离层暴生成的现象。 二、汶川地震前电离层变化情况 汶川地震发生前,已有多组研究人员针对汶川地震前电离层变化进行了观测与解析。 1.电离层参数变化 2008年5月11日汶川地震发生前,位于地震震中以北2000km处的青海格尔木GNSS参考站记录到了西南及赤道方向的电离层波动,波动出现在几日左右的时间尺度上。此次地震所引起的电离层波动范围广,与以往震前电离层扰动的研究结果相同。 2.电离层扰动特征 通过对2007年8月至2008年5月青海站电离层参数的分析表明,青海站所处区域存在强烈的电离层扰动。2008年5月12日至14日,电离层参数发生了显著变化。F1层的峰高度出现了明显下降;F2层峰高度从日本、中国、瑞典等多处电离层站的观测结果表明,其在国际标准大气中的高度降低了20-30km;地震1h以前,电子密度的日变化变得异常,但并未出现明显的增加或减少;此次电离层扰动近似于一次由西向东传播的波动,震中方向及范围与汶川地震基本一致,电离层波局部存在明显的空间结构。这些特征与震前电离层扰动一致。 三、结论 总体而言,电离层扰动的研究进展显著,其中震前电离层扰动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地震前兆。汶川地震前电离层的变化也表明了电离层发生扰动的正常情况与电离层角色的重要性。而未来的工作将主要关注电离层扰动的机理,以及将电离层扰动与地震预警相结合的实际应用等方面。

快乐****蜜蜂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