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未成年人犯罪法律适用若干问题研究 未成年人犯罪法律适用若干问题研究 未成年人犯罪行为是社会公共安全领域中的重要问题,相关法律规定应运而生。未成年人因为年龄、认知水平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原因,往往难以判断罪与非罪,更易被迫害和诱导,因此在刑法上有相对较宽松的规定。然而,也有许多争议和困难问题。本文将从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适用、判决与处罚、刑事责任能力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适用 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法律适用需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少年保护法》为准则。该法第三条规定:“国家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促进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因此,少年犯罪的刑法适用应着眼于保护未成年人的安全和发展,避免“严惩少年”的做法。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判决上可以不予追究、轻松处理。根据《刑法》规定,对于未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可以适用特别规定,这是一种特殊处理。如《刑法》第十九条规定:“未满十四周岁的人犯罪,不负刑事责任。”因此,未满十四周岁的犯罪嫌疑人不会被判刑,而只受到行政拘留或直接被送回家庭。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年龄超过14岁的未成年人可以放任不管。尽管未成年人在认知、道德和成长方面有较大不足,但是依然承担了意思表示的能力和犯罪的社会危害责任。《刑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未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这意味着,法律适用上可以尽可能的给予未成年人更宽松、轻判的处理。但是如果罪行严重,犯罪行为已达成熟状态,依然可以判处较严重的刑罚。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判决与处罚 在法律适用上,判决与处罚是不同的概念。判决包含认罪、认定罪名、判定罪刑、处理民事赔偿等方面,而处罚则是对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和社会影响予以强制性的限制和惩罚。 对于未成年人,判决应当尽量遵循“轻判原则”和“教育原则”,从而实现社会保护与未成年人发展两个目标的平衡。在审理中,应该充分发掘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本原因,以便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同时,应考虑未成年人(mitigatingfactors),其中包括犯罪成因、社会背景、身体健康、家庭关系及后续发展等各方面的情况。 具体判决上,存在三种情况:一是基于《刑法》第十九条而不负刑事责任的判决;二是基于《刑法》第二十五条而减轻刑罚的判决;三是基于犯罪性质、情节等因素而加重判决的判决。如果未成年人罪行严重,应当进行加重处罚。例如,青少年贩毒、抢劫等罪行,均应依法严惩。因此,判决应根据具体案情,综合考虑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质重的情况,最终给予恰当的判决。 三、未成年人刑事责任能力问题 刑事责任能力是判定犯罪嫌疑人是否能够承担犯罪后果和刑事责任的重要标准。因此,在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适用中,刑事责任能力问题也是重要的关注焦点。 在我国法律中,未成年人的司法鉴定标准规定应根据身体、智力、道德等方面客观情况进行评估。《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鉴定法》第二十一条规定:“行为人有精神疾病、智力障碍或者痴呆的,可能被认为是没有刑事责任能力。”因此,如果未成年人在身体、智力等方面出现了异常情况,其刑事责任能力可以被认为是受限的或者没有。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刑事责任能力与法律责任是不同的概念,不应进行混淆。在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适用中,即使未成年人具有一定的刑事责任能力,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少年保护法》的规定,也可以对未成年人采取特殊的惩罚措施,例如教育改造、戒毒治疗等非刑事责任的措施。 总之,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法律适用需要从保护未成年人发展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减轻对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但是,如果犯罪情节严重,应当视情节给予相应的惩罚。在实践中,需要更好地考虑未成年人的认知和道德成长,制定出更为合理化的判决和处罚。

快乐****蜜蜂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