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空心村治理的模式、经验及启示教材课程.doc 立即下载
2024-12-03
约6.1千字
约11页
0
37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河南省空心村治理的模式、经验及启示教材课程.doc

河南省空心村治理的模式、经验及启示教材课程.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6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
河南省"空心村"治理的模式、经验及启示
摘要:河南省在“空心村”整治过程中相继创造出多种有效模式与成功经验,并取得显著绩效。虽然这些模式的名称和内涵不尽相同,但是其揭示的共性和必然性及其显现的价值趋向,对当前乃至未来农村居民点规划建设及各项事业的发展,仍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关键词:河南省;“空心村”;模式;经验;启示
河南是全国农业大省,农村人口众多,“空心村”分布广,数量大,占地多。据有关资料显示,全省47298个行政村中,闲置土地约250万亩;另外还大量存在着一户多宅及宅基地超标准现象,全省此类面积达350万亩;两项合计高达600余万亩。[1]另据全省各县市区国土资源管理和城乡住房建设部门调查反映,几乎所有村庄都存在空心化现象,特别是城市郊区、交通沿线、劳务输出区、经济发达区尤为严重,有的甚至高达30-40%,成为名副其实的“有宅无房、有房无人的”空心村。这种现象的存在与蔓延,不仅蚕食大量农田,危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粮食安全,而且直逼全省土地发展规划确定的1.18亿亩耕地红线,严重影响农村居民的生存环境和身心健康。因此,怎样治理“空心村”,如何处置“空心村”整治的利益分配,通过“空心村”整治如何改革和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建设用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体系,便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难题。为此,河南省从2004年起在全省范围内对“空心村”、砖瓦窑场、工矿废弃地实施专项整治。其中在“空心村”整治过程中,相继创造出多种有效模式与成功经验,并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尽管这些模式的名称和内涵不尽相同,但是其揭示的共性和必然性及其显现的价值趋向,对当前乃至未来农村居民点规划建设及各项事业的发展,仍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一、河南省“空心村”整治模式
河南省从2004年3月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对“空心村”、砖瓦窑场、工矿废弃地进行专项整治,到2006年9月,共整治出土地70万亩。[2]这不仅节约了土地资源,优化了村庄布局,缓解了全省建设用地不足的局面,而且还创造出许多治理“空心村”的有效模式。现选择其中几例略作陈述。
(一)许昌市“空心村”治理模式
许昌市在整治“空心村”过程中把各地的不同作法归纳为五种模式。
1、农耕型平原村庄整治模式。主要是在农字上做文章,把降低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整理优质耕地作为重要目标,通过村庄整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其形式有两类:一类是对村庄进行局部整理。主要是通过回收拆除多占宅基地,打通村庄主次道路,调整部分宅基地,对空闲面积较大的地块进行拆迁整理,腾出的土地宜耕则耕,宜种则种。另一类是整体搬迁置换腾地。通过土地置换,将原占地面积过大的村庄整体搬迁,依照村庄规划分期组织实施,高效集约利用土地。
2、产业型村庄整治模式。主要是在乡镇企业发展较快,有工业产业支撑,集体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村庄,采用中心集镇建设基础设施标准,文化、娱乐、教育建设用地适度超前规划和建设,村民住房以多层连排建设为主,预留公寓式住宅区。并严格保护耕地,框定一定时期内产业聚集带发展用地规模。
3、山区丘陵型村庄整治模式。由群众充分酝酿选址,将散落的自然村进行合并,集中连片规划建设,增加人均耕地,改善居住环境。对迁入缓坡或非可耕地的适当放宽宅基地面积,对迁入耕地的,严格控制数量和用地标准。
4、都市型村庄整治模式。集中规划居民住宅小区,整体搬迁改造,腾出的土地通过市场化运作,显现土地价值。同时开展留地安置、劳动保障安置等征地制度改革,鼓励社区利用剩余土地和征地补偿费发展股份制经济。
5、资源型村庄整治模式。利用现有资源和逐渐壮大的村集体经济,建设较高标准的基础设施,引导富裕起来的农民在新规划区内集中居住,将塌陷区、地质灾害多发区的住户限期搬迁到安全区,整治复垦旧村庄。[3]
许昌市的“空心村”整治模式,既赢得了广大村民的认同和支持,又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在许昌模式的启发下,全省各地积极行动起来,不仅加快了“空心村”整治的工作进度,而且在相互学习与借鉴的基础上,又创造出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整治模式。
(二)邓州市“空心村”整治模式
邓州市根据各村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状况,采取四种模式治理“空心村”。
1、迁村进镇模式。即在距离小城镇较近的地方,规划引导零散村庄整体向小城镇搬迁。截止到2006年,该市已有31个自然村整体搬迁到小城镇,腾地320公顷。
2、村庄合并模式。即把远离小城镇的村庄,合并组建为中心村,发挥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的规模利用效益。
3、移位发展模式。即把村庄整体搬迁到新址,统一规划建设,然后对原村庄建设用地加以复垦还耕。
4、填空补缺模式。即通过调整和执行村庄规划,严格宅基地使用条件和使用标准,拆除违章建筑,收回超占土地,完善基础设施,实现村庄用地的节约化和集约化。[4]
(三)通许县“空心村”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河南省空心村治理的模式、经验及启示教材课程

文档大小:37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