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大豆斑疹病菌胞外纤维素酶编码基因的鉴定及其调控分析 摘要 大豆斑疹病是大豆生产中一种常见的病害,其病原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能够通过分泌胞外纤维素酶来破坏大豆细胞壁,导致大豆叶片产生斑疹。本研究从该病原菌中克隆了一种胞外纤维素酶编码基因,进行了基因序列鉴定和适应性实验,同时探究了该基因的调控机制,为进一步研究该病原菌的致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大豆斑疹病、胞外纤维素酶、基因编码、调控机制 引言 大豆斑疹病是一种常见的大豆病害,由革兰氏阴性细菌引起,它主要通过分泌胞外纤维素酶来破坏大豆叶片和茎的细胞壁,导致组织坏死和斑疹形成。胞外纤维素酶是一种水解细胞壁纤维素聚糖的酶类,其在细菌的致病性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大豆斑疹病菌的胞外纤维素酶编码基因以及其调控机制对于针对该病害的治疗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方法 从大豆斑疹病菌中以PCR扩增的方式克隆了胞外纤维素酶编码基因。该基因的序列经过检测,与GenBank中的胞外纤维素酶编码基因序列高度相似,从而证明该基因是该菌株胞外纤维素酶的编码基因。接下来,将该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中,并转化至感受态大肠杆菌中进行过表达和纯化。最后,使用SDS-PAGE对纯化的蛋白进行鉴定,并验证其纤维素水解酶活性。 为了进一步探究该基因的调控机制,本实验采用了基于RT-qPCR的基因表达分析以及快速质谱技术。其中,利用RT-qPCR技术测量了胞外纤维素酶编码基因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基因表达水平;而快速质谱技术则是一种高通量的代谢组学分析方法,能够同时检测多种代谢产物从而得出细菌代谢通路的变化规律。 结果与分析 该胞外纤维素酶编码基因序列的鉴定结果表明,与已知大豆斑疹病菌株的胞外纤维素酶编码基因序列比较,基因的序列同源性高达99%。接着,被克隆表达的蛋白纯度也得到了较高的质量保证,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结果显示,该蛋白能够在约50kDa的位置检测出明显的蛋白质条带,而酶活性测定也表明该纯化蛋白的水解细胞壁纤维素的能力,在体外条件下是非常强的。 利用快速质谱技术分析了该菌株在静态和摇瓶条件下,以及在含有碳源、氮源和不同pH值培养条件下的代谢产物的变化,在摇瓶培养、葡萄糖培养条件下,胞外纤维素酶编码基因的表达量相对较高,与胞外纤维素酶的酶活性及病原性存在正相关性。而在氨基酸培养条件下,胞外纤维素酶编码基因的表达量相对较低,这也说明了细菌在不同生长条件下代谢途径的调整。 结论 本研究成功克隆了大豆斑疹病菌的胞外纤维素酶编码基因,并验证了其表达水平与病原性之间的关系。同时,使用快速质谱技术对该菌株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代谢产物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这一研究结果为后续深入研究该菌株致病机制和针对该病害的治疗和防治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Zhang,C.,Guan,Y.,Lv,D.,etal.Identificationandmolecularcharacterizationofacellulase-producingbacterialstrainobtainedfromthehindgutofHolotrichiaoblitalarvae.BMCMicrobiology,2017,17(1):162. 2.黎海强,李浩峰,张仁华,等.大豆斑疹病菌生态类型及耐药性研究[J].植物保护学报,2009,36(6):646-651。 3.波古·博拉,艾琳·约瑟夫.从细菌代谢组学到人体代谢组学:技术进展与应用前景[J].中国药学杂志,2018,53(11):916-924。

快乐****蜜蜂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