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不同品种大米发酵紫色红曲霉产色素的特性分析 不同品种大米发酵紫色红曲霉产色素的特性分析 摘要: 紫色红曲霉(Monascuspurpureus)是一种重要的食用菌,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发酵中,特别是红曲米制备中。本研究旨在探索不同品种大米发酵紫色红曲霉产生色素的特性。 引言: 大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之一,在不同地区发展出多种不同品种的大米。紫色红曲霉被用于食品发酵已有悠久的历史,它能够在发酵过程中产生多种有机色素。这些颜色主要归因于色素的种类和结构,而不同品种大米对于色素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了解不同品种大米发酵紫色红曲霉产生色素的特性对于优化食品发酵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方法: 本研究选取了不同品种的大米作为发酵基质,分别与紫色红曲霉进行发酵处理。在发酵过程中,我们对发酵液中的色素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同时,还对色素的结构进行了研究,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不同品种大米及其发酵液中的色素进行分析,并使用质谱技术对色素进行了鉴定。 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不同品种大米发酵过程中产生的色素种类和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大米品种A通过发酵处理后产生了红色素,而大米品种B产生了紫色素。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种差异主要归因于紫色红曲霉菌所产生的色素种类不同。HPLC和质谱分析结果表明,大米品种A发酵液中的色素主要为红曲色素,而大米品种B发酵液中的色素主要为紫曲色素。此外,我们还发现,色素的产生受到大米品种的营养成分和发酵条件的影响。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大米发酵紫色红曲霉产生的色素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一发现进一步说明了大米品种对于食品发酵过程中色素形成的影响。另外,本研究的发现为优化食品发酵工艺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大米品种和发酵条件对色素产生的影响机制。 结论: 本研究对不同品种大米发酵紫色红曲霉产生的色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发现不同大米品种发酵后所产生的色素种类和含量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一发现为深入理解食品发酵过程中色素形成的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对于优化食品发酵工艺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范晓宁,潘韶华,李荣革等.紫红色红曲色胺蓝色素生物催化及其分子鉴定[J].食品科学,2019,40(8):152-158. 2.王华,李楠,杨丽等.紫红色红曲霉菌种果汁液态培养条件优化及色素分析[J].粮食与油脂,2018,33(1):115-118. 3.刘静,胡强,周博宇等.大米膳食红曲霉菌酶提取工艺条件优化及其性质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9,40(14):166-171.

快乐****蜜蜂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