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风险管理的六大误区.doc / 文档详情
风险管理的六大误区.doc 立即下载
2025-01-03
约1.4千字
约3页
0
25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风险管理的六大误区.doc

风险管理的六大误区.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风险管理的六大误区


我们常用“黑天鹅事件”来指称那些发生概率低、影响力大,并且几乎无法预测的事件。在当今环境下,此类事件日趋增加。我们要做的,不是试图去预测它们,而是设法增强自己对这类事件的抵抗能力。风险管理的目的就在于努力减少未知事物所带来的冲击。为此,我们必须避开以下六大误区。
误区一:通过预测极端事件来管理风险这是我们所犯的最为严重的错误,而更有效的做法是关注事件的后果,即评估极端事件可能造成的影响。同样,我们还应该评估,与竞争对手相比,重大的环境变化对我们企业的影响如何。与个人生活中购买各种保险规避风险一样,企业也必须未雨绸缪,通过购买保险来对冲可能的风险。
误区二:过往经验有助于风险管理风险管理者常常错误地把“事后诸葛亮”的结论当做防御风险的先见之明。事实上,研究显示,过去发生的事件与未来的可能冲击之间并不存在关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9•11”恐怖袭击等重大事件均无前车之鉴。而且,考虑到社会经济随机性的存在,不可能有“典型失败”或“典型成功”之类的情况。要想预测重大变化几乎是不可能的。
误区三:不愿倾听反面忠告那些劝诫人们“不要如何如何”的忠告往往比建议人们“要如何如何”的忠告更有力。心理学家把过失行为(即做了不应做之事)和疏失行为(即未做应做之事)区分开来。尽管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两者产生的影响是一样的——不亏钱就等于赚钱,但风险管理者却将它们区别对待。他们往往更重视如何赚取利润,而轻视如何避免亏损。事实上,企业应该把风险管理活动纳入到利润中心的考虑范畴,并将其视为利润创造活动。对于易受黑天鹅事件影响的企业,这一点尤为重要。
误区四:用标准差来衡量风险金融行业普遍运用标准差来衡量投资风险。其实该指标并不应该在风险管理中使用。该指标仅仅表示:在随机性较小的情况下,约三分之二的变动应该落在一定的范围之内(-1标准差和+1标准差之间),且超过7个标准差的变动几乎不可能发生。但是,在现实世界中,这一结论未必成立,因为实际变动幅度可能会超过10或20个标准差,有时甚至是30个标准差。风险管理者应避免使用与标准差相关的方法和指标,如回归模型、R平方和贝塔系数。
误区五:数学上的等效就等于心理上的等效如果两个数学等效公式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在人们脑中,往往会给人以不等效的错觉。研究显示,表达风险的方式会影响人们对风险的理解。仅描述最佳情境往往会增强大家的风险偏好。我们应该对风险的不同描述方式做到心中有数,确保自己不会被措辞和数字所蒙蔽。
误区六:实现高效率和股东价值最大化就必须杜绝冗余多数管理者都没有意识到,最优化理论反而使企业更容易遭受环境变化的影响。在企业里,冗余代表着效率低下,相反,我们被告知,利用财务杠杆才能提高效率。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负债会令企业变得非常脆弱。另外,过度专业化也会阻碍企业的发展进程。
要记住,最大的风险往往出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常常会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低估了可能会犯的错误。企业若看不到自己的致命弱点,终将难逃衰败的命运。

小编寄语:会计学是一个细节致命的学科,以前总是觉得只要大概知道意思就可以了,但这样是很难达到学习要求的。因为它是一门技术很强的课程,主要阐述会计核算的基本业务方法。诚然,困难不能否认,但只要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最后加上勤奋,那样必然会赢来成功的曙光。天道酬勤嘛!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风险管理的六大误区

文档大小:25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