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还原阅读中深入文本--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为例子.docx 立即下载
2025-01-11
约4千字
约7页
0
17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在还原阅读中深入文本--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为例子.docx

在还原阅读中深入文本--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为例子.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在还原阅读中深入文本--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
语文教学离不开文本分析。所谓文本分析,就是从文本出发,运用相应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读出文本体式与篇性的独特处,进而掌握“这一类”文本的阅读方法。为了防止对现有概念的遮蔽,引导学生由浅层阅读走向深度学习,教师需要找准深入文本的切入口,帮助学生建构深入文本的阅读方法。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词人辛弃疾出任镇江知府时的作品。全词通篇用典,且典故较为生僻,给学生阅读造成一定难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妨聚焦本词的篇性特点,从典故入手,引导学生步步还原,读通词意,进而读懂词中涌动的复杂情绪,读出词人多舛的人生经历,读透词人壮阔深沉的精神底色,走向深度阅读。
一、还原几处故实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得沉郁顿挫、慷慨曲折,与词中大量使用典故不无关系。全词一共104字,使用了5处典故。除了“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一句,是词人回顾自身的经历,其他各句几乎句句都有历史故实、来历出处。典故是本词的篇性,也是阅读解析的重点。还原典故是文本分析的第一步,也是教学最重要的一步。因此,教学中教师不妨把典故还原作为课堂切入口,引领学生直面文本难题。
(一)提供表格支架,梳理文本结构
词作大量用典,学生难免感觉晦涩、繁乱,进而产生畏难的情绪。教师可以提供表格支架,引导学生结合课下注释,从人物、称谓、词句、典故故实、词人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梳理,理解词意。表格直观且具有条理性,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厘清用典词句,形成对词作内涵的清晰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学生流动的思维定格下来,使学习的过程可视化、思维可视化,方便教师、学生监控学习状态,调节学习过程。
梳理完词作用典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梳理全词用典脉络,探究作者为什么会想到这些典故。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看到眼前的壮阔山河,思及当下国家的忧患处境,进而联想到在京口创业起家的孙权和刘裕。他们都曾北抗敌人,建立辉煌功业。由此词人的思路跳转到历史上的北伐时局,追忆历史上刘义隆曾草率出兵致使军队惨败,拓跋焘追击至长江北建立行宫。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地百姓忘却了民族仇恨,过上了喧腾热闹的生活。从对历史的追怀转到个人境遇的感慨,辛弃疾想到自己收复失地的抱负一再落空、忠贞爱国却遭猜忌排挤、率众南归却落得个赋闲乡居,不禁思及才能相似、热情相似、际遇相似的廉颇。总体来说,词作用典虽繁却不乱,所有的典故都沿着“此地—时局—境遇”的脉络铺设,很有逻辑性。正如《南宋词史》所言:“所有典故均与京口地方特点、与用兵北伐这一中心密切相关。所以,时地、史实、人物、心境均能浑融一体……含蓄深婉,沉郁激壮。”
从艺术创造的角度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以典故结构全篇,突破了局部用典的文学传统,体现了词人在文学创作上的开拓性。运用典故时,词人注意变换手法,剪裁移接,熔写景、叙事、抒情于一炉,既有以典故叙写历史的笔法,也有借典故抒怀讽今的章句。既有正说,也有反衬,同时还有对比。更为难得的是,每一个典故都熔铸了辛弃疾热烈真挚的情感,渗透了他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深刻的阅读感怀。从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大量用典受到了时代风气影响,是脱胎换骨、点石成金的文学技法,也是宋代文人走出唐代文人“影响的焦虑”的探索结果。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相机点拨,补充古典文学发展情况,帮助学生形成对辛词艺术特色的整体认识。
(二)关注人物称谓,读出情感态度
梳理典故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重点关注典故中人物的不同称谓,从称谓中读出词人的情感态度。开篇“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盛赞孙权为英雄,称呼他的字,体现了辛弃疾的尊重与崇敬。在对孙权英雄伟业的追慕中,寄予了词人的欣羡与感慨。“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称刘裕的小名寄奴,契合历史故实。刘裕小时候曾住在这里,邻里街坊叫他小名体现了家乡人的亲切与自豪。辛弃疾沿用当地人的称呼,传达了对刘裕的敬意与亲近,再与“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句气贯长虹的话相连,更彰显了辛弃疾的颂扬与倾慕之意。“元嘉草草”用年号代称刘义隆,本是极正式的表达,却因“草草”一词消解了称谓的严肃性,变得富有反讽意味。在对刘义隆好大喜功,草率出兵,最终落了个一败涂地的历史叙写中,辛弃疾委婉传递了对当前出兵抗金的忧虑与谨慎态度。“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用了拓跋焘的小名佛狸,由于民族身份、政治情感的对立,面对异族侵略者,辛弃疾憎恨万分,用小名体现了他的憎恶与蔑视。“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直接引用赵王的话,借赵王之问,暗喻自己内心的愁苦与悲愤,也表明自己的赤诚爱国心和为国尽忠的渴望。
引导学生关注典故中人物的不同称谓,既给学生细读文本提供抓手,又能帮助学生建构诗词细读的阅读策略,着眼同质称谓的异质点,从细微的言说差异切入,体会隐匿在不同言说方式背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在还原阅读中深入文本--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为例子

文档大小:17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