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25年西安明德理工学院单招(语文)测试题库 第一部分单选题(200题) 1、有一座城市,见证了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成为中国屈辱外交的起点,它同时也是蒋介石国民政府统治的终点。请问这座城市是()。A.北平B.南京C.武汉D.台湾【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人文历史。根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中英在南京签订《南京条约》,此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1949年渡江战役之后,南京解放,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政府的垮台,也是蒋家王朝在大陆的灭亡。因此,题干所说的城市为南京。故本题选B。 2、孙中山先生针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提出了(),以达到使中国富强、避免产生贫富悬殊及出现社会危机等目的。A.民生主义B.民族主义C.民权主义D.民主主义【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人文历史。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其民主思想的精髓和高度概括。孙中山设想通过三民主义的实施能够“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进而实现国富民强、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三民主义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民族主义,反对满清专治和列强的侵略,打倒与帝国主义相勾结之军阀,求得国内各民族之平等,承认民族自决权;民权主义,实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欧美现行制度之流弊,核心观念强调直接民权与权能区分,亦即政府拥有治权,人民则拥有政权;民生主义最重要之原则有两个,一为平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二为节制资本(私人不能操纵国民生计)。孙中山明确把“平均地权”作为民生主义的核心,关注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的问题,体现了社会公平的精神,目的在于不断的缩小贫富差距,希望实现“耕者有其田”。故本题选A。 3、碳水化合物主要是由哪三种元素组成的()。A.碳、氮、氧B.碳、氯、氧C.碳、氢、氧D.碳、氢、氮【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科技。碳水化合物是由碳、氢和氧三种元素组成,它是为人体提供热能的三种主要的营养素中最廉价的营养素。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分成两类:①人可以吸收利用的有效碳水化合物如单糖、双糖、多糖;②人不能消化的无效碳水化合物,如纤维素,是人体必需的物质。故本题选C。 4、()地处陕西东部,是八百里秦川最宽广的地带。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是西安的东大门,是关中城市群中第二梯度城市之一。A.渭南市B.华阴市C.宝鸡市D.临汾市【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国情社情。A项正确,渭南市地处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地段,是陕西省和西部地区进入中东部的“东大门”。位居祖国版图几何中心,“北京时间”从这里的国家授时中心发出,是中国航天测控事业发祥地,神舟系列飞船在这里得到全程遥测。渭南市地处陕西省东部、陇海铁路沿线,东濒黄河,西临西安,南倚秦岭,北接延安,渭水横贯其中,是八百里秦川最宽阔的地带;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B项错误,华阴市,隶属于陕西省渭南市,因境内的西岳华山而闻名,位于关中平原东部,秦晋豫三省结合地带,东起潼关,西邻华州区,南依秦岭,北临渭水。C项错误,宝鸡市古称陈仓、雍城,誉称“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是关中平原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关中——天水经济区副中心城市。D项错误,临汾市是山西省下辖地级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历史悠久,是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和黄河文明的摇篮,有“华夏第一都”之称;该市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盛产小麦、棉花等,素有“棉麦之乡”和“膏腴之地”美誉。故本题选A。 5、先秦和秦汉文学中常出现“关”和“山”,如“关中”“山东”等。“关”和“山”分别指哪道关和哪座山()。A.山海关和泰山B.函谷关和崤山C.玉门关和贺兰山D.雁门关和太行山【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人文历史。先秦时代,以函谷关、崤山为界,称其西部地区为关中,东部为山东。战国时,秦与六国争锋,函谷关、崤山以西为三秦之地,以东则是六国。因此,“关”指函谷关,“山”指崤山。故本题选B。 6、下列反映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诗句是()。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B.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尤须待阖棺C.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D.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人文历史。A项错误,该句出自唐代杜甫《望岳》,“岳”即泰山。这句诗表面写的是诗人由望泰山产生了登泰山的愿望,也反映了为人、做学问等,要做到高处才能有更广阔的眼光的人生哲理,表达了诗人想要在自己的领域中做到顶峰的志向。没有体现爱国主义。B项正确,该句出自南宋陆游《病起书怀》,意思是虽然身份地位,也不敢忘记忧心国事;想要实现统一的理想,恐怕要等到死后了。展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C项错误,该句出自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这一句描写的是诗人站在楼上看到的景色。没有体现爱国主义。D项错误

文库****品店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