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25年唐山海运职业学院单招语文测试题库 第一部分单选题(200题) 1、二十四节气中,属农历四月的节气是()。A.清明B.谷雨C.小满D.芒种【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科技。<br>A项错误,清明,于公历4月04-06日交节,一般为农历二月。<br>B项错误,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于每年公历4月19日-21日交节,一般为农历三月。<br>C项正确,小满,夏季的第二个节气。立夏交节时间为每年公历每年公历5月20-22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小满,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所以,一般认为小满处于农历四月。<br>D项错误,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是干支历午月的起始。芒种于每年公历6月5-7日交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所以,一般认为芒种处于农历五月。<br>故正确答案为C。 2、下列哪次战役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为工业的内迁争取时间()。A.太原会战B.武汉会战C.淞沪会战D.徐州会战【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历史。A项错误,太原会战包括有:天镇战役、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太原保卫战。1937年10月至11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第二战区部队同日军华北方面军在山西省北部、东部和中部地区进行的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B项错误,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武汉地区同日本侵略军展开的一场会战。1938年6月至10月,中国第5、第9战区部队在武汉外围沿长江南北两岸展开,战场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广大地区,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C项正确,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但又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并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D项错误,徐州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双方在以江苏省徐州为中心的津浦、陇海铁路地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防御战役,其中以1938年三四月间的台儿庄大战最为著名,因围歼日军一万余人,史称之为“台儿庄大捷”。徐州会战对日军给予了巨大的打击,大大迟滞了日军进攻的脚步,为中方部署武汉会战赢得了时间。故本题选C。 3、下列垃圾中,属于居民家庭可回收物的是()。A.过期药品B.杀虫剂C.废旧电线D.废灯泡【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科技。A、B、D三项错误,有毒垃圾表示含有毒害物质,需要特殊安全处理,会对人体健康或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潜在危害。包括废电池、废灯管、废灯泡、废溶剂及其包装物、废杀虫剂、消毒剂、过期药品等。充电电池、废旧灯管灯泡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潜在危害,均属于有毒垃圾。C项正确,可回收垃圾表示适宜回收和资源利用的垃圾,主要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旧电线中的金属可回收利用。故本题选C。 4、下列成语中,解释不正确的是()。A.不教而杀:平时不加以教导,犯错了就斥责B.得鱼忘筌:捕到了鱼,忘掉了筌C.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D.投鼠忌器:想要投入资金养老鼠,但又担心别人不愿意提供机器【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人文历史。A项正确,“不教而杀”出自《论语·尧曰》,意思是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B项正确,“得鱼忘筌”出自《庄子·外物》。意思是捕到了鱼,忘掉了荃。原意为得到了想要的对象,手段便不重要了。后被引申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C项正确,“浅尝辄止”意思是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D项错误,“投鼠忌器”意思是要打老鼠又怕打坏了它旁边的器物,比喻想打击坏人而又有所顾忌。故本题选D。 5、有一种元素能抑制脑神经的异常兴奋,使人在正常情况下能承受较为严重的精神刺激,青少年缺乏这一元素,则发育不良,易得佝偻病。这一元素是()。A.铁B.铜C.钙D.碘【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科技。A项错误,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元素,缺乏铁元素容易患缺铁性贫血。B项错误,铜是人体必需的微量矿物质,它在人体内含量偏高或偏低都不利于健康。人体缺乏铜会引起贫血,毛发异常,骨和动脉异常,以至脑障碍。但如过剩,会引起肝硬化、腹泻、呕吐、运动障碍和知觉神经障碍。C项正确,钙是构成人体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幼儿和青少年缺钙易患佝偻病,老年人缺钙易患骨质疏松。D项错误,碘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有“智慧元素”之称,是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与人体的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关系密切,特别是对大脑的发育起着决定性作用。故本题选C。 6、人们在写信时常加上此致,敬礼。此致是什么意思?()A.此时B.奉上C.到此为止D.在此【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人文历史。“此致”是从古文传承下来的一种用法,这里的

文库****品店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