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1教材解读《十六年前的回忆》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文章,单元主题为“理想和信念”。语文要素有两个:一个是“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第二个是“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能充分体现该要素的典型文章,通过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通过关注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学习写作方法。《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回忆录,篇幅较长,教学时应化繁就简,集中目标,带领学生关注李大钊的反常言行、反常神态和反常外貌,从中体会他忠于革命,执着于理想信仰,同时又关爱家人的优秀品质。学习目标1.识字学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循着“回忆”,找到时间节点,概括主要事件,把握文章主要内容。3.能透过“回忆”,聚焦品味李大钊不同寻常的言行、神态和外貌,体会李大钊的内心世界,感受李大钊的伟大革命品格。4.通过对人物和语言文字的品味,播种红色文化基因,传承红色革命精神。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了解人物1.揭示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朗读课题,分别读出重音“十六年前”和“回忆”2.根据预习,说说课文是谁回忆十六年前的谁?女儿李星华于1943年回忆1927年的父亲李大钊。学生在课题下方端端正正地写“李大钊”的名字。3.通过课前查阅资料,你对李大钊有哪些了解?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学生自由交流。读一读老师搜集的关于李大钊的生平简介。课件出示:李大钊(1889-1927),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李大钊在被军阀张作霖逮捕后,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于1927年4月28日英勇就义,是伟大的革命先烈。二、识字学词,交流疑难1.认读词语幼稚僻静避免局势严峻尖锐匪徒军阀宪兵侦探魔鬼皮靴残暴苦刑捆绑执行长袍占据2.交流不理解的词语宪兵:是国家军队的特别兵种,被称为军队中的警察。军阀:是掌握了政权并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常常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1920年代民国时期,在中国北方形成了直系、皖系和奉系三大军阀,统称北洋军阀。当时的北京中央政府,实际上是北洋军阀控制下的政府。三、整体把握,梳理内容1.切入回忆,梳理节点师:课文的题目是十六年前的回忆。十六年啊,192个月,5840个日子,这要是换了一般人一般事,早就可能——(淡忘、模糊……)可是对李星华来说,十六年前的关于父亲李大钊的回忆,却是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昨天。请快速默读课文,看看李星华的回忆中清晰地记住了哪些重要的时间节点。交流反馈:第一个时间节点:那年(1927年)春天。第二个时间节点:4月6日。第三个时间节点:十几天过去了。第四个时间节点:4月28日。根据四个时间节点,把课文划分为四个部分,用//在文中标出。再加上开头第一段的总起交代,全文可分为五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第二段:第2至7自然段。第三段:第8至18自然段。第四段:第19至29自然段。第五段:第30至33自然段。2.扫描回忆,梳理事件师:整整十六年,会经历多少人、多少事,又会忘记多少人、多少事。但是,对于1927年,对于李大钊,李星华的回忆是多么清晰啊!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在这些重要的时间节点上,李星华回忆了父亲哪几件事情?请从李大钊的角度用小标题简要概括。交流反馈,在比较评价中引导学生简要概括课文所回忆的四个主要事件:坚守(烧文件、不听劝)、被捕、受审、遇害。出示由时间节点和主要事件构成的内容结构图。三、聚焦人物,体会品格1.找读细节,形成初印象师:其实,清晰地留在李星华记忆中的不仅有时间节点和关键事件,还有李大钊的言行、外貌和神态。请再次走进课文,找一找,找一找、画一画作者对李大钊外貌、神态和言行的回忆。交流反馈,逐一朗读文中找到的语句,说说对李大钊的初步印象。第二课时2.聚焦对比,发现反常处师:为什么十六年前父亲的言行、神态和外貌(板书:言行、神态、外貌),李星华回忆起来会如此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呢?因为它不同寻常!我们先来聚焦文中第一处回忆。【品味点一】父亲一向是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1)引读:父亲一向是个怎样的人?(慈祥、有耐心……)(2)引读:可是“这一次”,

小琛****82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