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劝学高中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劝学高中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劝学高中语文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过程与方法(1)反复的朗读课文,能用现代汉语正确翻译课文;(2)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二、教学重点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难点:联系生活,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三、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说到三国这段历史正如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确实在三国时期出现了一批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真可谓三国鼎立水火不溶,但曹操又曾说过这样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到底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佩服,对于孙权,我们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了解他的其他方面。现在,我们学习《孙权劝学》(板书《孙权劝学》)。(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走近司马光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涞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集》。《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2.范读课文,请听清字音,明确停顿;3.我们大声自由朗读;4.提示字音,卿(qing)涉(she)孰(shu)遂(sui)(为wei更geng)多音字;5.找出通假字途、涂,邪-耶,表反问语气,语末助词,译成吗;6.下面我们齐读;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我们了解一下,看注解①。再找人读。7.请同学们结合注解疏通文意;8.四人一组,找出小组问题,自己的问题在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一组一个代表,说不全的可以补充。9.重点句子,找出,画出,对不懂的字句或字义,找开课件,用黑色加粗的条纹加重;10.在译句子时重点词不能漏译;咱们对号入座,调整顺序的有,蒙辞以军中多务,博士一词是官名,可以留用(国号、年号、官名、人名、书名等可以照录不译);11.文言中古今异译,但:只,只是,今是转折性连词;12.找一找古今异译的词;13.文言文译文五字法,展示课件,并找人读取;14.一起朗读课文,出示课件中的`四幅图,(一、孙权劝吕蒙学习图,二、孙权现身说法图,三、鲁肃与吕蒙论议图,四、吕蒙与鲁肃结友图)。研讨:怎样读出语气?因为这篇文章是写人叙事的文章,要读出语气,就要从读言上下功夫,我们看看孙权的语言,我们结合孙权的身份。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郎,孤学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第一句,严励、关心的语气;第二句,怒气;第三句,语重心长,现身说法。这一段,孙权饱含关怀、苦口婆心的劝告吕蒙,我们认为孙权是一个什么性格特点的人?孙权,爱惜人才,好学,关爱部下,善劝我们再看吕蒙,坦诚、豪爽、知过能改、肯于努力学习、能听取意见;鲁肃,论职位、论才能都高于吕蒙,爱才、敬才、有礼;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呢?(师生之间互动)文中出现了两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找同学造句子。【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学识尚浅。现在多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四、拓展升华关于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也不少,请找出一两则,如:读书破尤卷,下笔如有神,书到用时方恨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知识就是力量,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结合我们所学的《孙权劝学》,想想我们该怎样对待学习。板书:孙权劝吕蒙赞鲁肃爱才坦诚爱才关爱部下豪爽敬才善劝知过能改文人雅士好学有礼劝学高中语文教案2教学背景尝试把文言文教学和议论文写作教学相结合,摸索读写结合的新方法。实施策略本节课设计通过对课文的讲解,给学生传授三大方面的知识(1)文中几个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3)学习议论文的写作,掌握其中的一种论证方法和运用分论点的方法构思的技巧。教学努力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主要是以教师讲解和学生阅读归纳以及读背相结合,通过学生的朗读熟悉课文内容,通过幻灯片展示引导学生背诵课文,并且直观学习分论点对中心的论证所起的积极作用;掌握议论文要讲清的三大内容(讲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实施过程:一、作者简介:荀况(约公元前313年~前238年),赵国人。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晚年到楚国,

是浩****32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