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1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禹治水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大禹治水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认识本课的所有生字并正确美观的书写“治、洪、姓、理、形”五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重点:把课文的字音都读准了,并且认识生字、写好本课要求的生字。难点:读好课文中的`长句。对策:让学生来自主朗读。教学准备:课文录音。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板书课题。2、简介大禹。3、请小朋友仔细听一个关于大禹的故事。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1、小朋友是否也想来讲讲这个故事,学生自由练读课文。2、检查字读情况。指名逐段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3、小组合作朗读全文。4、汇报交流并检查字音。5、范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谁?写了大禹的什么?6、口头填空:课文主要讲的诗大禹为了(),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三、教学生字。1、出示生字:治、洪、姓、理、形,指名读。2、引导说字形记忆方法。理、形: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3、老师范写这些生字。4、学生在书上描红。四、作业: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15大禹治水大禹治水教学设计2一、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准两个多音字的字音,认识一个偏旁。3、通过朗读课文,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二、教学重点:学习本课的生字词,通过朗读感知大意。三、教学难点: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感情诵读,学习字词,质疑解疑,了解课文大意,体会感情。(第二课时)品读课文,学习写法,指导背诵,课外知识交流,写字练习。六、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1、板画小河,讲述洪水的形成,引出洪水泛滥的画面。2、通过观看画面谈感受,揭示课题,板书。3、介绍时代背景,解释课题,齐读课题,提出问题。(二)、自读课文,学习字词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2、检查自学情况:(1)读生字:课件出示本课十个生字,学生开火车读。(2)读了这十个生字,你发现了什么?(3)学习衣字部,学写“通”“被”两个生字。(4)读生词,做拼图游戏:会读的同学请站起来。(三)、读中有悟,体会感情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自己读,也可以找小伙伴一起读,看看你们能不能做到:(课件出示:学习目标)2、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指名朗读,生生交流点评,老师指导点拨,适时予以范读。4、读中悟,悟中读:读了课文,刚才提出的问题,你们解决了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应的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动画出示帮助理解,指导朗读,质疑解疑。第二自然段:了解大禹治水的方法,感受治理洪水的艰辛。第三自然段:大禹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还有什么事让你感动的?13、三、一、十(出示,让学生填空,体会大禹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第四自然段:治理洪水的结果是怎样的?质疑解疑,指导朗读。(四)、总结全文,激发情感总结全文,回顾98抗洪场景,激发学生情感,课外知识延伸,布置作业。(五)、板书设计:15大禹治水感激大禹老百姓治制安理服定无家可归(简笔画)河水大禹治水教学设计3【教材分析】《大禹治水》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6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一个古代传说,讲述大禹吃尽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洪水的故事,赞扬他造福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认识,预设以下学习目标:1、用自主识字、游戏巩固等形式正确认读10个生字;用不同字音表不同字义的.方法区分多音字“倒”和“没”;用扩词的方法区分同音字“治”和“制”;认识衣字旁及表示的意思;正确书写10个字。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提纲背诵课文。3、用结合上下文、数量词、生活实际等方式了解“千辛万苦”、“安定”的意思,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教学重点】1、正确认读、书写生字。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结合上下文、数量词、生活实际等了解“千辛万苦”、“安定”的意思,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积累了一些识字方法,初步具备了主动识字的能力。他们喜欢阅读,初步具备了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重要词句意思的能力。同时,《大禹治水》这个故事虽年代久远,但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大多数学生通过动画片、课外书籍等,已经对故事有所了解。

安双****文章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