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语文教案 实用的语文教案【精华7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语文教案篇1一、教学要求1、知道筷子是我们的祖先在三千年前发明使用的,知道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都喜欢用筷子吃饭,感受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2、会正确地拼读注音的字,能理解“传说、比赛、搅动”等词语的意思。3、能运用本单元学到的默读方法边读边思考,自己读懂课文,并知道第2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4、找出有顿号的句子,初步了解顿号的用法,并试着将传说复述给家长听。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筷子的由来和传说。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难点:用自己的话说说筷子的由来。三、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要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第1、2自然段。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我们平时吃饭要用哪些餐具?板书:筷子“筷子”可以说是我们吃饭时常用的一种餐具。关于它,还有一个传说呢!同学们一定想了解吧。揭示课题。齐读课题。2、理解“传说”的意思。(人们口头上流传下来的关于某人某事的叙述。)二、初读课文1、带着要求自学课文:(1)读准生字的音,读通课文。(2)筷子是什么时候、什么国家的人发明的?(3)传说中“筷子”是怎么来的?(4)课文中说到的筷子有哪些种类?(5)全世界使用筷子的人数有多少?他们大多生活在什么地方?2、讨论交流。(1)检查字词。重点:烫tang皇huang俩lia嫌xian(2)分段读课文,回答问题。三、学习第1、2段1、朗读第1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a、用上“三千年前”“传说”“中国人”“发明”“筷子”这几个词说一句话,要求不同于课文句式。例:传说中国人在三千年前发明了筷子。传说中国人是在三千年前发明筷子的。传说是中国人在三千年前发明了筷子。传说筷子是中国人在三千年前发明的。筷子是中国人在三千年前发明的,这是一个传说。中国人在三千年前发明了筷子,这是一个传说。b、知道了筷子是中国人在三千年前就发明了,你有什么感受?c、有感情地朗读第1段。2、默读第2段。边读边想这一段主要讲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讨论。(1)这段共有几句话?哪几句话写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2)请你用上“先...接着...最后...”说说“快子”名称的由来。再用上“因为...所以...又因为...所以...还因为...所以...”说说“快子”名称的由来。(3)给“顺手”找近义词。(4)朗读第2段。3、感情朗读1、2两段。四、作业练习(1)渔夫喝稀饭不快,是因为()。(2)一个渔夫得胜了,是因为()。(3)渔夫把两根树枝起名叫“快子”,是因为()。第2课时教学要点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知道顿号的作用;熟读课文,感受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上节课的学习使我们知道了“快子”的.由来,那“快子”是如何成了“筷子”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筷子的传说》。二、学习第3段1、读通读熟第3段。2、说说“快子”为什么成了“筷子”,想一想跟它的字形有什么关系。3、填一填:筷子的种类很多,有()、()、()、()、()等。4、课文中提到的筷子你见过吗?除了课文中讲到的筷子,你还知道有什么筷子?5、讲解顿号的用法。(表示句中并列词或词语之间的停顿,用顿号。)想一想课文中“象牙筷”后面为什么不用顿号,而用逗号?6、“嫌”是什么意思?想象皇帝会怎么嫌?三、学习第4段1、默读第4段。2、朗读第1句话,说说明白了什么。指导读出自豪的感情。3、找出课文中有“顿号”的句子,读一读。4、出示以下词语进行语言转换训练:使用筷子的人主要东方国家我国朝鲜日本越南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运用多种句式说话,并试着加上标点,说说为什么这样加。5、朗读第4段。四、回顾全文,指导复述。1、说说学了课文,你有哪些收获。2、请在课文中找出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根据这些词语讲讲筷子的传说。3、大声感情朗读全文。五、作业练习1、句子练习。例:使用筷子的人大多生活在东方国家。动物们喜欢生活在()。()生活在海洋里。()生活在()。2、把筷子的传说讲给爸爸妈妈听。语文教案篇2【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掌握本文的生字,能够正确读写并解释文中出现的字词;2.学习选择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特点。把握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过程和方法目标:1.充分利用教材,启发学生多思,使学生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2.本文可以作为学生习作的范例,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敬佩、尊重老师的感情,培养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德。【教学重点、难点】学习选择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特点。把握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教学方法】朗读感受法、质疑探究法、讨论分析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用时】一课时【预

mm****酱吖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