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代寓言.docx / 文档详情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代寓言.docx 立即下载
2025-08-17
约4.7千字
约11页
0
17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代寓言.docx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代寓言.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6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代寓言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代寓言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代寓言,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代寓言1一、教学目标本课用两教时完成,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目标:⑴学会七个生字.⑵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力目标: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3、情感目标:在日常生活中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对事物不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应该遵守客观事实。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三、教学难点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四、教学准备:课件五、教学时间:两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放课件导入,激发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产生学习动力、激发主体意识的前提。)二、整体感知课文大意1、先学《矛与盾》:教师范读,领读。使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语气。(“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读古文的经验,同样也适合初学文言文的学生。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还要特别注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因此,老师的范读是十分关键的。)2、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然后,整体感知寓言大意,试着说一说:(“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个性化朗读可以将无声的文字变成生活中活泼的语言。教师创操性的编加插图,鼓励学生尝试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人物的个性朗读,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活跃了文言文课堂!)三、读通语句,对照注释自悟句意文意1、自己边读句子边看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2、小组合作练习说句意,提出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词句。3、全班交流质疑。教师重点指导难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引导学生注意三句中“之”字的意思。强调: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句子的意思,句子形式可以灵活些,说法不必强求一致,意思不错即可。4、把句子意思连起来,练习讲寓言故事。先自己讲,再指名讲。评议:讲得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连贯。四、明确寓意,联系实际受到启发1、小组讨论:⑴卖矛又卖盾的人可笑在哪里?帮那个人总结一下教训;⑵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举例说一说。2、班级交流讨论结果。教师指导点拨: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不实事求是,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境地的人,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引导学生回忆、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让事实说话,既检验了学生对寓意的理解,又有效地引进生活的活水,加深寓意的体会。)五、熟读背诵,进行语言积累1、练习读出感情,再分角色演读(分叙述人,卖矛与盾的人,观看的人),体会寓言的情境。(教师没有纠缠于字意词性,支离破碎的让学生去理解句子的意思,自始自终都是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去读去悟,有效品味语言,培养语感。)2、练习背诵课文。(“熟读成诵”,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达到“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3、读写生字。六、板书设计矛与盾盾之坚:莫能陷誉?弗能应矛之利:无不陷事实求是前后一致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简述学习《矛与盾》的方法。2、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则寓言《郑人置履》。(板书课题)谁能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有一个郑国人买鞋。那他又是怎样买鞋的`呢?让我们来看看课文。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出示课件1、结合注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想一想,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词句不理解?提出来讨论。2、检查自学情况。⑴指读短文。(要读通句子)⑵本文讲什么事?(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脚而相信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事。)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句和短文内容。2、交流:教师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理解:“郑人有且置履者”,意思是:“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一双鞋”或“有一个打算买鞋的郑国人”均可。“已得履”,“已经拿到了鞋”。“乃曰”是“于是说”的意思。“及反”是“等到返回来”,“人曰”即“有人说”。“何”是“为什么”。译成白话文。(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上才发现忘了拿尺码。他拿到了鞋鞋说:“我忘了拿尺码了”,于是,返回家里取尺码。等到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因此他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那个人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3、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什么地方?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具体情况下应采取具体的办法。)4、指导朗读。背诵短文。(读出买鞋人的可笑。)四、总结郑国那个买鞋人和楚国卖矛和盾的人同样可笑。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举例说一说。五、作业准备一次古代寓言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代寓言

文档大小:17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