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音乐思想和当代人人音乐学科论文.docx 立即下载
2025-08-18
约6.7千字
约12页
0
19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中国传统音乐思想和当代人人音乐学科论文.docx

中国传统音乐思想和当代人人音乐学科论文.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7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传统音乐思想和当代人人音乐学科论文

中国传统音乐思想,较有影响的,一般认为是儒、道、释(其中主要是禅)三家。实际上具体到各门各派,儒、道、释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现象非常普遍。概括来说,无非是要回答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音乐本体、音乐自身的构成与特点;一个是音乐与人、音乐与社会的关系。也许是因为中国传统思维的综合性、整合性,中国传统音乐思想大多是将以上两个问题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少有将音乐仅仅作为对象而剥离环境孤立地进行研究的。这也许可以算是中国传统音乐思想的一个特点、也是一个优点。(一)早在先秦的音乐思想之中,《礼记》短短一句“王者功成作乐”【注1】,就表明古人是从音乐与社会的关系来认识音乐的。孔子音乐思想的核心是“仁”,音乐的最高境界是“和”,评判音乐的标准是“尽善尽美”、“乐而不淫”,具体提出音乐对于社会的作用是“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注2】,将“乐”贯串于教育的全程,甚至将乐教的完成视为教育完成的最后阶段——“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注3】”从现在的观点来看,孔子提倡的音乐教育是地地道道的素质教育。孔子极端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乃至政治功能,他的这种思想被后人发展到极致,赋予“系政教之盛衰,关人心之邪正”【注4】之大任,便会走到扼杀音乐中的人性、排斥“郑声”和“悲乐”、直至禁锢音乐发展的道路上去。庄子思想崇尚自然,主张人性复归,同样是以音乐与人、音乐与社会的关系为着眼点,主张“法天贵真”【注5】,提出理想社会的“乐”应是“中纯实而返乎情”【注6】,即在音乐中复归内心纯朴自然情性。“鼓琴足以自娱”【注7】,则充分肯定了音乐的大众化的娱乐功能。尤其可贵的是“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注8】的论述,深刻地揭示了人的音乐审美的过程与本质,对于我们今天的音乐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音乐与人的关系这个根本问题上,荀子认为人喜欢音乐,是“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注9】。这无疑是一种非常积极的态度。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人人都有“音乐细胞”,人人都应该享有音乐。其实孔子当年也说过“有教无类”【注10】,并不是说必须是某些“类”才可以学习音乐、表演音乐、欣赏音乐,他的音乐教育实践也是这样做的。后来有些人把他的“经”念歪了,才剥夺了许多人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权利(例如不准女子、僧人弹琴之类)。孟子也提出过“与民同乐”【注11】,还特别讲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注12】,用现在的词汇讲就是主张“大众音乐”。孟子还有一个重要的音乐思想没有得到足够重视,那就是他说的“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注13】,认为音乐比语言更能打动人心。明代的李贽进一步阐述说,抚琴的手虽然不会吟唱,“唯不能吟,故善听者独得其心而知其深也”【注14】,充分肯定了纯音乐的美学价值,认为纯音乐比歌曲具有更丰富、更深刻的表现力。他的这番见识,是我们现代许多人所不及的。中国传统音乐思想中虽然始终关注音乐与社会的关系,同时也并不缺少关于音乐本质的论述。既阐明了音乐的本源是“声”;又指出了只有进入人的听觉,才会成为“音”;进而经过深谙音律的“君子”的感悟,才会成为“乐”。这就是《乐记》中提出的:“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注15】”“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注16】”“惟君子为能知乐。【注17】”如此将“声”、“音”、“乐”三者既联系又区分的论述,是一种非常有见地的音乐思想,具有明显的中国美学特色。尤其难得的是《淮南子》中提出的“六律具存而莫能听者,无师旷之耳也。【注18】”“律虽具,必待耳而后听。【注19】”意即好的音乐还须有好的耳朵,否则就毫无意义(“非歌者拙也,听者异也。【注20】”)。关于这个问题,我在这里引用马克思的一段话:“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说来不是对象”【注21】。马克思在这里还引出了“感受音乐的耳朵”【注22】的概念(在音乐教育界中常简单引述为“音乐的耳朵”)。大家可以看到,中国传统音乐思想中的相关论述,与马克思的论断是何其一致!中国传统音乐思想还重视“感受音乐的耳朵”的培养,指出音乐的能力是可以而且应该通过学习而获得的。还是《淮南子》:“欲学讴者,必先徵羽乐风”【注23】,唱歌还是要经过学习,包括乐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音乐教育思想的对象不仅是音乐技术,更重视的还是“心”,即内心的音乐感受,强调“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注24】”“一发声,入人耳,感人心,情之所至也。【注25】”由“心”,自然地推导到“意”:“音从意转,意先乎音,音随乎意,将众妙归焉。【注26】”“故欲用其意,必先练其音;练其音,而后能恰其意。【注27】”将音乐表演中情感与意境、技术与表现的关系论述得一清二楚。以上这些,都是我们当代的音乐和音乐教育应该继承的瑰宝。(二)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继续,今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中国传统音乐思想和当代人人音乐学科论文

文档大小:19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