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班教案 【热门】中班教案范文汇编6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班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中班教案篇1主题目标1、认识熊猫,知道熊猫是生活在高山竹林里的动物,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2、知道动物是大自然的一员,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它们。巩固幼儿对动物居住地和生活习性的认识。3、学习猜谜语,会按谜面的`表述的特征猜出谜底。4、理解故事情节,掌握新词汇:闷闷不乐、安慰。5、能较合拍的做兔跳和熊走的动作,并能根据游戏的情节,并随着音乐的变化即使交换动作。6、能根据乐曲的性质,分乐句进行节奏活动。7、能运用绘画的方式表现熊猫的外形,特征,并正确的涂色。8、学习用四角向中心折的方法这出东西南北,并在此基础上变化出小老虎的形象。9、会排列1—7的数序,并在1—7的阿拉伯数字中填空。10、练习听信号四散追逐跑,发展奔跑能力及动作的灵敏性。主要活动安排语言:1、儿歌:小兔子开铺子2、故事:七彩虾3、语言:动物谜语4、故事:数脚5、故事:动物食品商店科学:1、我们的国宝—熊猫2、动物找家3、野生动物—老虎4、不怕冷的企鹅音乐:1、打击乐:加油干2、歌曲:水族馆3、歌曲:小白兔和大黑熊4、歌曲:快乐的动物园5、舞蹈:四小天鹅舞美术:1、绘画:熊猫2、绘画:“可爱的小兔子”3、手工:“小老虎”数学:1、数字连图2、按数补漏3、添一去一体育:1、黑猫警长2、小兔子运货3、捉尾巴中班教案篇2活动目标1、通过绕口令,提高幼儿练习发音的兴趣,达到训练幼儿各发音器官灵活和密切配合的目的。2、重点练习狗(gou)和猴(hou)及头(tou)的发音。3、教育幼儿养成相互谦让的美德。活动准备:太阳、山脉、狗、猴、独木桥等贴绒教具及狗、猴的头饰。活动过程:1、教师首先帮助幼儿理解掌握绕口令中的方位名词“桥东”、“桥西”,出示贴绒教具“太阳”问幼儿:“太阳从哪边出来?”(东边),于是将太阳贴在右上角,“从哪边落下?”(西边)将山脉贴在黑板的左下角,然后出示“独木桥”将其贴在黑板中间。这样借东边的“太阳”,西边的“山脉”让幼儿理解掌握“桥东”“桥西”这两个方位词。2、练习发“ou”的音及正确使用“条”、“只”两个量词。教师将贴绒教具狗、猴分别拿在两只手中,交替地出现在幼儿面前,让幼儿练习发ou的音,并结合“老师说,小朋友对”的`游戏形式,让幼儿练习正确使用量词。如教师说:“狗”,幼儿答:“一条”,教师说:“一只”,幼儿答:“猴”。这样反复快速地对答,不仅能使幼儿熟练地掌握“ou”的发音,正确无误地使用两个量词,同时还可提高幼儿敏捷地反应能力。妈.咪.爱.婴.网.幼儿园教案频道3、用贴绒教具狗、猴在独木桥上边演示,边学绕口令全文。幼儿掌握了方位名词、数量词及“ou”的发音后,学习绕口令的全文就比较容易了,但对幼儿对绕口令中的三、四句,特别是第四句“彼此匆匆跑回头”还不理解,这时教师除了用语言加以解释外,还可以用手指游戏帮幼儿进一步理解。教师以自己的左右手拇指(或戴指偶)分别扮演“狗”、“猴”,边念绕口令边进行手指表演:桥东走来一条狗(伸右拇指)桥西走来一只猴(伸左拇指)行到桥心相碰头(两拇指相对而碰)彼此匆匆跑回头(两拇指快速分开掉头)猴跑几步望望狗(左拇指朝右拇指两下)狗跑几步望望猴(右拇指朝左拇指两下)不知是猴怕狗(教师转头分别望望左右拇指)还是狗怕猴幼儿边念绕口令,边学着老师用自己的两手指进行表演,反复练习。活动反思:本次活动之所以获得良好的效果,分析原因主要在于:首先,在内容的选取上,我对原作品进行了分析与修改,并结合中班孩子的认知特点将一些比较拗口的话进行了修改,使其琅琅上口。这首绕口令中有孩子既熟悉又喜爱的动物“狗”和“猴”,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活泼有趣地描写了两只动物相对过独木桥在桥上相遇的情形。特别是第五句、第六句“猴跑几步望望狗,狗跑几步望望猴。”比较诙谐生动地写出了两只动物可爱的神情,最后很自然地道出了“不知是猴让狗还是狗让猴”。第二,在教学设计上我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作用,运用动态的形象吸引孩子的注意,启发了孩子的想象,帮助孩子形象的理解了绕口令所表述的内容。而手指偶的运用又进一步激发了孩子参与表达表现的兴趣。本次教学活动,又开阔了我对开展民间文学活动的视野,绕口令是民间文学活动中比较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它以特有的魅力与长处,自由灵活地传情达意,不仅能锻炼孩子发音清晰准确、口齿灵俐,从中也渗透了品德教育。中班教案篇3理论依据:序数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在电影院,在餐厅,在商店,在幼儿园里,幼儿排队或游戏时都会涉及到序数,幼儿对序数的概念有一定的感知,有一些经验的积累,但是很零碎、不完整、不规范。

是你****平呀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