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24-2025学年浙江省玉环市八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物理统考试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3分,共30分) 1、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中,猴子看到水中有个月亮,以为月亮掉在水里了。关于水中的月亮,以下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水中的月亮比天上的月亮小 B.水中的月亮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C.水中的月亮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D.水中的月亮比天上的月亮到水面的距离远 2、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逐渐靠近平面镜,所成的像逐渐变大 B.老年人佩戴的“老花镜”是属于凸透镜 C.光发生折射时,折射角一定小于入射角 D.我们看到“红花绿叶”,是由于花吸收红光,叶子吸收绿光 3、如图所示,古代的指南针——司南能够指示方向是因为它具有() A.磁性 B.导电性 C.导热性 D.延展性 4、下列减弱噪声的方法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是() A.在学校附近安装禁鸣标志 B.在高速公路旁安装隔音板 C.纺织工人戴防噪声耳罩 D.城市繁华道路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5、炒菜时,碘盐不宜与油同时加热,这是因为碘在高温下很容易() A.凝华 B.汽化 C.升华 D.熔化 6、如图所示,白板上画有两个黑色箭头(图甲),用玻璃杯装半杯水放在白板前(图乙),人眼观察到位于下方的箭头发生了变化,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玻璃杯下半部相当于一个凹透镜 B.下方箭头是利用凸透镜形成的虚像 C.下方箭头成像原理在生活中应用是照相机 D.乙图看到上方箭头是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7、某同学乘坐高铁,看到车厢内显示的车速为216千米/时.他估测车厢通过隧道用了10秒,则隧道长度约为() A.60米 B.600米 C.2160米 D.7776米 8、下列估测合理的是() A.普通学生课桌的高约是1.3mm B.普遍中学生跑50m的时间约是3s C.普通人正常行走的速度约是5m/s D.一名普通中学生的质量约是50kg 9、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借助介质以波的形式传播 B.学校附近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小提琴琴弦的松紧程度决定着声音响度的大小 D.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 10、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A.甲的密度较大 B.乙的密度较大 C.当质量相等时甲的体积大 D.当体积相等时乙的质量大 二、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每题4分,共20分) 11、一些大厦的外部安装了玻璃幕墙,人们可以通过它看到自己的________(选填“虚”“实”)像,我国对玻璃幕墙的安装制订了限制法规,因为玻璃幕墙会发生________(选填“镜面”或“漫”)反射,造成光污染。 12、雨后的天空常会出现美丽的彩虹,如图所示.彩虹主要是由于太阳光在空气中的小水滴里发生_____而产生的;彩虹常呈现出七彩颜色,说明太阳光是______光;七色光由上到下的顺序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说明水滴对_______光的折射能力最强。 13、跳广场舞已经成为人们健身的一项运动,优美的舞曲声是由于扬声器纸盆的__产生的,是通过___传人人耳的.为了不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和休息,跳舞时将音箱的音量调小,这是在___处减弱噪声. 14、物理是一门注意实验的自然科学,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掌握的实验操作技能,解答下列问题。 (1)用下图所示的刻度尺测铅笔的长度,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所测铅笔的长度为______; (2)天平是实验室里测量质量的工具,它有着严格操作步骤。实验课上,小明未听讲解就操作起来,这场景被老师拍了下来,作为操作错误的案例。同学们在这张图片里(如图)发现了三处错误,分别是: ①_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 15、眼球的结构类似于_____(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把来自外界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_____(选填“倒立”或”正立”)的像,小明同学由于不注意用眼卫生,形成了近视眼,应当戴_____镜进行矫正. 三、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6、小伟利用光具座进行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为了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要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______,在实验中他发现光屏上的像偏下,那么他应该把光屏向______(填“上”或“下”)调节,使像最终成在光屏的中央; (2)通过实验他得到了凸透镜的像距v和物距u的关系(如图甲所示),由图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cm; (3)如图乙所示,将—眼镜甲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只将蜡烛远离透镜移动时,又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说明该眼镜为______(填“凸透镜”或“凹透镜”)。 17、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

春景****23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