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25年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八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物理检测模拟试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3分,共30分) 1、如图所示,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仍按原来方向传播 B.光将向斜上方偏转 C.在光屏上呈现各种色光 D.光屏上只呈现红、绿、蓝三种色光 2、利用透镜可以制成不同功能的眼镜.在图所示的四幅示意图中,表示利用透镜成功矫正远视眼的是 A. B. C. D. 3、中国是掌握空中加油技术的少数国家之一.如图所示,加油过程中加油机、受油机沿同一方向以相同的速度水平飞行.这时候以下面的哪一物体为参照物,认为加油机是运动的() A.受油机 B.大地 C.加油机里的飞行员 D.受油机里的飞行员 4、不论较近或较远的物体,对于正常人来说都能使物像落在视网膜上,这主要是因为 A.视网膜可以前后移动调节 B.眼球的前后径能随意调节 C.瞳孔可以缩小或放大 D.晶状体的曲度可以调节 5、一弹簧右侧连接一个小球,小球向左运动压缩弹簧后,经历了如图甲、乙所示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压缩过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B.压缩过程中小球受到的弹力方向向右 C.弹开过程中小球受到的弹力逐渐变大 D.整个过程中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 6、下列估值中最接近实际值的是 A.中学生正常步行速度约为5km/h B.人感觉舒适的洗澡水温度约为60℃ C.物理课本一张纸厚度约为0.5cm D.正常人心脏跳动频率为72Hz 7、如图所示是电阻甲和乙的U-I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电阻值保持10Ω不变 B.乙的电阻值保持20Ω不变 C.甲、乙并联接在电压为2V电源上时,乙的功率为0.4W D.甲、乙串联通过电路中电流为0.2A时,经过1s的时间,电阻甲产生的热量为0.6J 8、下列几种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 B.全新的铅笔长约 C.成人脉搏跳动一次所用时间约为 D.一张试卷厚度的大约 9、物理小组制作的潜水艇模型如图所示通过胶管A从烧瓶中抽气或向烧瓶中打气,可使烧瓶下沉、上浮或悬浮当烧瓶处于如图所示的悬浮状态时,若用打气筒向烧瓶里打气,烧瓶将会() A.下沉,受到的浮力减小 B.下沉,受到的浮力不变 C.上浮,在露出水面前受到的浮力增大 D.上浮,在露出水面前受到的浮力不变 10、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耳听不到次声波,是因为响度太小 B.大声说话是为了提高声音的音调 C.用超声波清洗眼镜片,说明超声波能够传递能量 D.关上窗户可以减小窗外噪声的影响,说明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慢 二、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每题4分,共20分) 11、某人身高1.6m,离平面镜的距离是1.5m,若将镜子向人移动1m,那么人和像之间的距离是______m,像高是______m。 1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世界上最轻的固体——“碳海绵” 2013年3月19日,浙江大学高分子系高超教投的课题组向人们展示了神奇的“碳海绵”。一个由这种材料组成的8立方厘米大小的物体可以放在一朵花上,而花瓣完全不会变形,如图所示。“碳海绵”是世界上最轻的固体。它是一种用石墨烯制造出的气凝胶,每立方厘米的质量只有0.16mg,比氯气还要轻,约是体积同样大小的氢气质量的两倍。 “碳海绵”可任意调整形状,弹性也很好,体积被压缩80%后仍可恢复原状。它对有机溶剂有超快、超高的吸附力,是已被报道的吸油力最强的材料。现有的吸油产品一般只能吸自身质量10倍左右的液体,但“碳海绵”能吸收250倍左右,最高可达900倍,而且只吸油不吸水。“碳海绵”这一特性可用来处理海上原油泄漏事件﹣把“碳海绵”撤在海面上,就能把漏油迅速吸进来,因为有弹性,便于把吸进的油挤出来回收,“碳海绵”也可以重新使用,另外,“碳海绵”还可能成为理想的储能保温材料、催化剂载体及高效复合材料,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碳海绵”是世界上最轻的固体这里的“轻”实际上是指它的______小; (2)“碳海绵”可任意调整形状,体积被压缩80%后仍可恢复原状。说明它具有很______(选填“高”或“低”)的弹性; (3)这种“碳海绵”的密度是______kg/m3,图中“碳海绵”的质量是______g; (4)“碳海绵”可用来处理海上原油泄漏事件,是因为它具有______这一特性。 13、如图所示,一个物块重20N,现用50N的水平压力F将它紧压在竖直的墙面上。当物块静止时,物块与墙面间的摩擦力f为_____N,现将压力F撤去,物体沿墙面下滑时,物块与墙面间的摩擦力为_____N。 14、学校前厅竖立着一块平面镜.当同学们走近镜子时,看到镜中自己像的大小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两位同学站在镜子前,可以通过镜子互相看到对方的面

是笛****加盟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