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25年山东省青岛开发区育才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3分,共30分) 1、鼓浪屿因其西南面有海蚀洞受浪潮冲击,声如擂鼓,所以得名.“擂鼓”一词生动描述了声音的两种特性,分别是 A.响度与音色 B.响度与音调 C.乐音与噪声 D.超声与次声 2、在下列单位中,时间的国际单位是() A.年 B.秒(s) C.小时(h) D.分钟(min) 3、汽车尾部刹车灯的光源,若采用发光二极管(LED),则通电后亮起的时间会比采用白炽灯大约快0.5s,所以会有助于后车驾驶员提前做出反应,即遇到情况时可提前0.5s刹车。那么,在限速为120km/h的高速公路上,行车安全距离大约可以减少() A.3m B.27m C.15m D.17m 4、如图甲所示,让一束平行光经过一个凸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将该凸透镜安放在光具座50cm的刻度线处,并保持不变,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凸透镜的焦距为20.0cm B.乙图中烛焰在光屏上恰能成清晰的像,根据此成像规律可以制成照相机 C.将蜡烛移动到30.0cm的刻度线处,向右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 D.实验时,在移动光屏的过程中,发现光屏上的像变大了,说明蜡烛在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 5、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广式腊味吸引着众多食客的关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在腌制腊肉时,要把盐涂抹均匀,是因为盐不会扩散 B.蒸腊肉闻到香味,说明分子只在高温下运动 C.灌制好腊肠后,要晾在通风的地方,是为了防止水份蒸发 D.往煲仔饭里加入腊肠,腊肠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加 6、如图所示,用凸透镜观察书本上的文字,此时书本与凸透镜间的距离 A.小于焦距 B.在一倍焦距到两倍焦距之间 C.等于两倍焦距 D.大于两倍焦距 7、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A.物理课本的长度大约是50m B.人正常步行速度约是1m/s C.课桌上的橡皮掉到地上时间约1h D.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约是15mm 8、如图为常温下一些物质的导电性能,从左到右导电性能越来越强,绝缘性能越来越弱,结合影响电阻大小的其他因素,可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常温下粗铁丝的电阻比铜丝的电阻大 B.当导体中没有电流通过时,导体的电阻为零 C.常温下横截面积相同的铁丝,长的比短的电阻大 D.玻璃是良好的绝缘材料,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导电 9、如图是某物体运动的s-t图像,则图中能与之相对应的v-t图像是 A. B. C. D. 10、小明利用最小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四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cm、2.36cm、2.36cm、2.57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A.2.36cm B.2.357cm C.2.35cm D.2.41cm 二、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每题4分,共20分) 11、一瓶6kg/m3的氧气,用掉三分之一后,体积_____(填“变大”“变小”“不变”)密度变为_____kg/m3。 12、在图中,圆筒的直径d为______cm. 13、如图所示,在气体的扩散实验中,玻璃板______(选填“上面”或“下面”)的瓶子内装有二氧化氮气体,另一个瓶子装有空气,在抽掉玻璃板后观察到最终两个玻璃瓶都呈淡淡的红棕色,这一现象能有力地证明气体分子______。 14、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前一句以_________为参照物;后一句中以_________为参照物。 15、下暴雨前,婷婷用一个底面积为700cm2的圆柱形空桶放在露天的院子里收集雨水.雨停后,测得桶内雨水的质量为3.5kg,这些雨水受到的重力为_____N,这场暴雨的降水量约为_____mm.(ρ水=1.0×103kg/m3) 三、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6、小明用天平、小玻璃杯和水测量食用油的密度(水的密度为ρ水),实验步骤如下: A.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分度盘指针如图所示.接下来应该:先将游码移到标尺_____刻度线处,并调节_____,使天平平衡; B.用天平测出空玻璃杯的质量为m0; C.用记号笔在玻璃杯上做一个标记,向玻璃杯内加水到标记处,用天平测出水和杯的总质量为m1; D.将杯内的水全部倒出,并用干抹布擦干,向玻璃杯内加入_____,用天平测出_____. (1)在上面横线上将步骤补充完整,用规定符号表示所测物理量. (2)食用油密度的表达式(用所测物理量的符号表示)为:ρ油=_____. 17、沿草地踢出去的足球最终会停下来;马路上行使的汽车,关闭发动机后会慢慢停下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很早就注意到类似现象,他认为只有不断用力才能维持物体的运动。到了17世纪,有一位科学家通过如图所示的理想

是你****岺呀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