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25年山东菏泽巨野县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调研模拟试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3分,共30分) 1、某校八年级物理兴趣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可以判断() A.0~5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m/s B.0~2s内,小车处于静止状态 C.2s~5s内,小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D.5s~7s内,小车以2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2、测量窗户玻璃的尺寸,选择下面哪种测量工具?() A.卷尺(量程5米,分度值1mm) B.皮尺(量程50米,分度值1cm) C.刻度尺(量程为20cm) D.游标卡尺 3、下列可以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A.树上正在下落的苹果 B.站在正在运行的自动扶梯上的顾客 C.正在进站的火车 D.学校跑道进行的800m跑步测试的学生 4、陶瓷茶杯底部放有一枚硬币,人移动到某一位置时看不见硬币(如图甲所示),往茶杯中倒入一些水后,又能够看见硬币了(如图乙所示)。造成“看不见”和“又看见了”的原因分别是 A.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折射 B.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 C.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 D.光的反射和光的直线传播 5、用烧杯盛有某种液体,测得液体与烧杯总质量m和液体体积V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液体的密度为3g/cm3 B.由图像可知,该液体体积越大,密度越小 C.该液体体积为50cm3时,液体的质量为50g D.烧杯的质量为60g 6、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作出的像距v和物距u的关系图象根据图象,可以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 B.当u=20cm时成正立、等大的实像 C.当u<10cm时,该凸透镜可以当作投影仪的镜头使用 D.在物距从15cm增大到30cm的过程中,光屏上所成的像也逐渐变大 7、甲、乙两正方体的边长之比是2∶1,质量之比是4∶13,那么甲、乙两物体的密度之比是() A.3∶18 B.4∶16 C.1∶26 D.2∶13 8、二胡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弦乐器,演奏前,演员经常要调节弦的松紧程度,其目的是调节弦在发声时的()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振幅 9、对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以下是小军同学学习了关于“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的知识后,总结的关于实像和虚像的一些特点,其中错误的是() A.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到 B.虚像可以是正立的,也可以是倒立的 C.实像和虚像都可能与物体等大 D.实像可以是放大的,也可以是缩小的 10、对物理量的估测,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学好物理的基本功之一。下面是八年级一位男同学对自己身体相关物理量的估测,明显不合理的是() A.手指甲的宽度约为1cm B.质量约为0.05t C.一个手指的长约是8dm D.脉搏约70次/min 二、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每题4分,共20分) 11、课堂上老师讲课的声音是声带_____产生的,而老师的讲课声音是通过_____传入我们耳朵中的。 12、近视眼是指来自远处的光经角膜和晶状体折射后成的像落在视网膜_____(选填“前”或“后”),图中的_____(选填“甲”或“乙”)是近视眼矫正后的原理图,所佩戴的镜片对光具有_____作用。 13、如图甲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为了探究像的虚实,小明移去玻璃板后的棋子B,将一张白卡片竖直放置在棋子B所在的位置,并通过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支持该结论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同组的小华将一块不透明挡板分别放在平面镜前或后的1、2、3位置,如图乙所示,当挡板位置位于____(填位置序号)时,人眼将不能看到物体A的像A'。 14、一个长方形水槽中装有一定量的水,小明将一块平面镜斜插入水槽中,使太阳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并反射到白色墙壁上,墙壁上出现了彩色的条纹,这是由于此时平面镜上方的水类似于______(填写一个光学元件名称),太阳光照射到其上发生了______;轻轻敲击水槽,使水面迅速地做微小振动,墙面上的彩色条纹将______(选填“消失”、“振动”或“不变”)。 15、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电路中,开关闭合后,电线燃烧起来.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 (1)甲电路中电线燃烧起来的原因是________使电路中电流过大; (2)乙电路中电线燃烧起来的原因是________使电路中电流过大. 三、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6、如图为某同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装置,实验中该同学先后三次将同一木块放在同一斜面上的同一高度,然后分别用不同的力推了一下木

曾琪****是我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