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25年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暨阳中学物理八上期中复习检测试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3分,共30分) 1、小刘同学在游戏中把乒乓球压瘪了,但没有破裂.对于球内气体而言,没有发生变化的物理量是 A.密度 B.质量 C.体积 D.以上都有可能 2、下列的估测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A.一节物理课的时间约为40s B.中学生身高16dm C.一根新铅笔的长约为10mm D.运动会上中学生200米跑时间大约为20min 3、如图所示,中国科技馆里的“声聚焦”装置,是一个呈锅盖形状的凹形圆盘,小丽将耳朵靠近装置固定架的中心时,远处传来的微小声音就会变大,原因是“声聚焦”改变远处传来声音的()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声速 4、下列关于误差和错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误差和错误都是由于操作不正确造成的 B.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C.测量过程中误差的产生与测量工具无关 D.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将能够完全消除误差 5、如图所示,利用常用温度计测量热水的温度,有关做法正确的是() A.水温可以超出温度计量程 B.玻璃泡要与热水充分接触 C.玻璃泡可离开热水再读数 D.温度计放进热水立即读数 6、关于“质量和密度知识”的理解,你认为其中有几句描述是正确的?() ①物体所含的物质越多,质量一定越大;②密度越大的物体,质量越大;③密度大小等于质量跟体积的比值;④ρ=可知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⑤不同种类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⑥物体的质量和密度都不随状态、位置、形状的变化而变化 A.4 B.3 C.2 D.1 7、图所示的四个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A.冰雪消融 B.白雾茫茫 C.霜挂枝头 D.大雪纷飞 8、通过热传递,某物体从固态变为液态,如图是该过程物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是非晶体 B.此过程是液化过程 C.此过程为放热过程 D.0﹣t1这段时间,物体要吸热 9、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中,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 C.我们能够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响度不同 D.我们常说声音“震耳欲聋”,是指它的音调很高 10、小英去商店买米酒和酱油,店主用竹筒状的容器来量取,如图所示,但量取相同质量的米酒和酱油所用的容器是不一样的,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乙系列是量取米酒的容器系列 B.质量相同的米酒和酱油,米酒的体积大于酱油的体积 C.米酒的密度小于酱油的密度 D.米酒的密度大于酱油的密度 二、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每题4分,共20分) 11、托里拆利实验能够测出大气压的值,测量方法如图所示,测量时如果管内混有少量气泡,则测量结果将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如果用酒精代替水银做托里拆利实验,所用玻璃管至少需____。(当时大气压为1.0×105Pa,g=10N/kg,) 12、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波能够传递_____.利用声呐系统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2s后收到回波.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31m/s,则此处海水的深度为_____m;利用此种方法不能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这是因为_____. 13、“巴山雀舌”是达州市万源的特色农业品牌,曾在“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中荣获特等奖。冬天当人们沏茶时,杯内水面上方出现白雾,这是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是一个_____(填“吸热”或“放热”)过程;当人们品茶时茶香四溢,这说明了分子在_____。 14、下暴雨前,婷婷用一个底面积为700cm2的圆柱形空桶放在露天的院子里收集雨水.雨停后,测得桶内雨水的质量为3.5kg,这些雨水受到的重力为_____N,这场暴雨的降水量约为_____mm.(ρ水=1.0×103kg/m3) 15、刚刚过去的建国70周年大阅兵中,首次亮相的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的最远射程可达到14000km,如图所示。若我国某导弹基地距设定攻击目标1.08×104km,东风-41导弹以2.7104km/h的平均速度飞行,则从基地到达该目标需要_______h。导弹的平均速度2.7104km/h=_______m/s。 三、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6、在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实验中,小宇用相同的漆包线和铁钉绕制成电磁铁A和B,设计了右图所示的电路。 (1)图中A、B串联的目的是______; (2)闭合开关后,分析图中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3)若让B铁钉再多吸一些大头针,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向______(选填“左”或“右”)端移动。 1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

听容****55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