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090302植物营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精) 第一篇:090302植物营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精)090302植物营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植物营养学专业高级专门人才。要求硕士研究生做到:1、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高尚,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团结协作精神及为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全面掌握植物营养学科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了解植物营养学科现代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水平,以及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能用一门外国语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书刊、资料。具有较好的外语听说和科学论文写作能力;具备从事植物营养学科及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或技术管理的独立工作能力;同时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3、身心健康。二、研究方向1、植物营养生理与遗传以提高植物利用土壤养分资源的生物学潜力为目标,结合生理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手段,主要研究:植物对养分胁迫的适应机理;植物体内养分循环和再利用规律;质外体在植物营养中的作用;植物营养遗传与育种。2、植物根际营养通过阐明根际动态过程与养分有效性,达到理解植物-土壤-微生物互作机理,进而实现对根际生态系统的定向调控目的。主要研究:根际过程及研究技术;根分泌物与养分有效性;根际微生物效应及作用机制;根际调控理论与技术。3、新型肥料与数字化施肥以提高养分资源的利用效率与管理水平,保护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主要研究:作物养分吸收规律与缓控释肥料应用;土壤植株快速测试推荐施肥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施肥模型和数字化施肥系统;可持续农业中的养分资源综合管理。4、养分资源再利用与污染控制利用生物学、化学与工程技术等措施,利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结合起来,处理、利用废弃物并进行污染控制。主要研究:污染发生规律与污染控制;生物修复机理及应用;养分资源再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5、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高效利用以资源高效利用的植物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研究为核心,以生态环境建设为目标,重点研究生态脆弱区的植被恢复,养分、水分和盐胁迫条件下植物的适应性机理、基因型差异及其在生态建设中的应用等。三、培养年限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累计在学年限一般不超过5年。第一年一般以课程学习为主,后两年以论文工作为主。提前完成培养计划所规定的学习任务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所在学院学位分委员会通过并报研究生院批准可以提前毕业。四、培养方式与方法1、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可采取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培养方式。2、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工作相结合、导师指导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办法。要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和指导小组的作用,因才施教,教书育人。要鼓励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在保证培养的基本要求前提下,具体培养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发挥优势,不断积累新的经验。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要求不少于30学分(不包括专业外语、实践教育)。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前必须修满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课程,考试成绩合格方可获得学分,学位课程70分及格,选修课程60分及格。跨专业考取或同等学力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由导师提出具体意见,决定其是否补修大学本科专业主干课程,并报研究生院培养处备案。补修成绩以60分为及格,并记入成绩档案,注明“本科”字样,不计入总学分。大学期间通过外语六级者可免修硕士研究生外语,但必须参加过关考试。(一)学位课1、第一外国语(硕士)6.02、自然辩证法2.5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54、高级植物营养学3.05、生物地球化学2.56、高级植物生理学3.07、现代植物营养研究技术与应用3.08、植物营养Seminar2.5(二)选修课1、第二外国语4.02、植物营养分子生物学1.53、土壤-植物-动物体系中的微量元素2.04、高级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1.55、植物营养诊断1.06、养分资源综合管理1.57、土壤、植物与环境分析研究法8、植物生理生态学1.09、其它(根据导师意见和本科生课程规划)(三)跨专业补修本科生主干课程1、植物营养学4.02、土壤-植物-环境分析6.03、养分资源管理2.5(四)必修环节(不计入总学分)学分学分学分学分学分学分学分学分学分学分学分学分学分学分1.5学分学分学分学分学分1、专业外语1.0学分2、实践教育1.0学分六、培养环节1、制定个人培养计划: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分课程学习计划和论文研究计划。课程学习计划应在研究生入学一个月内提交,在导师指导下根据本学科培养方案制定;论文研究计划,一般在第三学期末提交。2、开题报告和中期考核:一般应于第

韶敏****ab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