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全国孔子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docx 立即下载
2025-08-25
约2.6万字
约44页
0
44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05年全国孔子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docx

2005年全国孔子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9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05年全国孔子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

第一篇:2005年全国孔子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福州民革张祖仁说孔子是中国文化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文化人、思想家、是终身教育的倡导者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孔子思想学说的产生和发展,吸取其思想精华,弃其糟粕,宏扬祖国传统文化,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研究孔子。大家知道孔子是一个博采众长的政治家、教育家。他的态度非常的宏大,他的学问非常的广阔。中国2000多年来,在孔子终身教育熏陶下,不知产生了多少忠臣孝子,志士仁人,这些人都是中国的国瑰,都是民族的精英,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正是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也正是儒家的气象,“读圣贤书,所学之事”就是作忠臣孝子。孔子“杀身成仁”的思想和正义一直贯穿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孔子一生始终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为天下国家负责到底。“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这都是孔子的教导,而为后人称颂不衰的。孔子与尊孔是两回事,尊孔是孔子到了两百年以后的事,封建专制帝王为了延续其家天的寿命,利用孔子的学说,作统治人民的工具,这一切一切,都不能记在孔子的账上。中国的文化是摸不着、看不见的,秦始皇陶瓷、青铜器、万里长城都不是以代表中国的文化,孔曰:“杀身成仁”,孟曰:“舍生取义,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当今世界思潮,以和为贵,儒学的一个和为贵,是提倡道路的勇气,提倡终身教育,主张人权和兼爱,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生取义,曾激励着无数的仁人志士,表现了坚贞不屈的中华民族精神,赢得了世界各民族的同情和支持,享有崇高的声誉。中国是一个有着光荣历史传统和爱好和平的国家。孔子儒家为之而奋斗的天下太平是人类美好的理想,世界需要和平,《论语》上说“四海之内,皆兄弟”,“群尊贤而容众”具有博爱精神,中国人性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不同和族和平相处,“德不孤,必有邻”,可谓“天涯若比邻?”儒学的宽容性也体现在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二千多万华侨身上,儒家认为“天地万物为一体”,孔子的“仁”爱与耶稣基督的“博爱”,“佛教”的“慈爱”,道教的“无为”影响着世界发展的历史,现代西方特别看重孔子的“中庸之道”,认为孔子的“中庸”与亚里士多德的“中道”相同,西方许多人很羡慕中国的“父慈子孝,见爱节散,夫和妻柔”和“家和万事兴”的传统美德,仰慕儒家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和豁达的人生观。孔子在世界教育史上的贡献令人景仰,他对自己“学而不厌”,对受教者“诲人不倦”。他重视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学思结合,知行联系,而且以身作则,不仅在于喜教,更成为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的楷模。孔子在教学中,十分重视乐教、礼乐,并提出他的一贯思想和做法,他通过礼乐来观察政治,即“审乐以知教”,孔子总是利用情感教学手段,把僵硬刻板,规行矩步的礼教与开朗和谐,奋发向上,陶冶情操的乐教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使教学富有和谐、生动性和趣味性,收到最佳效果,礼乐二者不可偏度。孔子把《关且像》偏作《诗经》的首篇,也正是因为它的情调“乐而不淫,衰而不伤”达到了真善美的和谐与统一。孔子在教学时,总是一边弹琴,一边讲授,使学生完全陶醉于乐感的愉悦情境里,不知不觉地接受礼义道德和文化知识的陶冶,孔子还常常把学生带到风景秀丽的大自然中去,或是名胜古迹之地,一边游玩,一边借景生情,施以教学,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孔子的诗教,诗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特色的组成部分,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孔子善用诗歌进行道德教化,以“六艺”之一的“诗之百”作为道德修养的重要教材,通过教小子们“学诗”,使他们受到温柔敦厚的思想教育,养成温顺、柔和、敦厚、厚重的品德,孔子极力提倡用《诗》、《礼》、《书》、《乐》教弟子,以诗教陶冶诸生性情,培养他们成为思想纯正,恪守周礼,具有温柔敦厚品格的君子。以“匡济时艰”“安百姓而治天下”防止“犯上作乱”。孔子编选的《诗经》“蕴借含蓄,托物讽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世界诗歌史上的一个著名的篇章”。此外,孔子在伦理道德和教育方面,应用“中庸”原则,他反对“以德顾怨”主张“以直报怨”,他是“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中庸”的基本概念与唯物辩证方法是相通的。孔子的政治主张是有其哲学基础的,他常说的“道”,《论语》中记载他说“道”的地方很多,如“无道”、“有道”、“圣道”、“五道”等,他的“道”是什么?是“忠恕”。孔子是一个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能突破时代和阶级局限,站在人类的立场上,以天下为已任的人类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虽经后人多次歪曲篡改、批判、打倒,但他思想却象大海、象高山,依然那么浩瀚,那么巍峨,历史上许多污泥、浊水不仅说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2005年全国孔子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

文档大小:44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