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13届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计划 第一篇:2013届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计划2013届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计划目前,高三语文复习正进入“文学类作品阅读”环节,大约在4月中旬可以结束第一轮复习。第一轮复习主要是对各个专题的各个考点作详细的阐析及各种题型训练,在4月中旬至5月底的第二轮复习过程中,我们将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做重点突破。具体安排如下:4月15日—21日(一周):前4道选择题(语基)及默写训练。教师尽量少讲,重点解析“语病”。学生以识记为主,继续丰富并牢记“识记笔记”。周末补课:作文指导——如何安排文章结尾阶段负责人:许旭东肖文国4月22日—5月5日(两周):文言文阅读复习。教师作知识梳理(2课时),其余时间由学生复习教材及考纲要求的识记部分。周末补课:作文指导——关于分论点设定、如何论证说理(5月11日)。阶段负责人:王小卫刘婕5月13日—19日(一周):诗歌复习。教师重点讲解审题技巧、规范答题(2课时)。其余时间由学生识记考纲要求的识记部分。周末补课:审题训练(以精选精讲为原则)。阶段负责人:范若镜李大愚5月20日—26日(一周):文学类作品阅读。以学生练习为主,教师作审题、规范答题指导。周末补课:学生识记作文素材及经典范文。阶段负责人:刘婕肖翔5月27日—31日(5天):新闻短评、文学经典阅读复习。以学生练习为主,教师指对新闻短评的写作结构、文学经典阅读题的审题指导。阶段负责人:姚兰梅陈宇慧6月1日—5日:学生查漏补缺,自主安排。2013年3月22日高三语文组第二篇: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计划2009年上学期高三语文复习计划撰写:何学文现阶段,语文复习思路是,找出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归纳高考试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巩固知识。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强化规范意识。全面复习和专项突破相结合。分析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专门的复习方案,抓落实。因此,我们高三语文备课组全体教师认真思考,反复研究,特拟订本计划:一、复习原则1、由全面基础复习转入综合复习,对各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对各重点、难点进行提炼和掌握。2、将第一轮复习过的基础知识运用到实战考题中去,将已经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解题能力。3、把握高考各题型的特点和规律,掌握解题方法,提高应试技巧。4、在“练”字上动脑筋,下功夫;在“讲”字上做文章。二、具体做法1、基础知识重在“补”语音、字形力求准确。词语选用(实词、虚词、成语)重在筛选。病句重在分析病因。基础知识的复习是较为有效的部分,经过第一轮的专项训练后,学生已掌握了相当数量的零碎知识和多种多样的方法、规律。因此如何提取、运用是第二轮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何发现自己的遗漏点是1学生复习的重点。继续在每次模拟考试前一个礼拜有意识的让学生每天用十分钟的时间进行前五题和名句默写的综合训练,以此作为一项自我挑战的内容,同时还能达到加强做题稳定性的作用。2、现代文阅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散文)重在“法”(1)要想做好现代文阅读题,必须具备应有的“内存”,我们反对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第二轮复习中,还是得挤出时间让学生每天看一点,读一点,写一点,进一步拓展他们的阅读面。(2)要想做好现代文阅读题,第二轮复习的关键在于老师的精选、精讲。老师要精选有代表性的现代文阅读文章,然后是精讲,要讲出题人的出题意图、作者的写作意图、阅卷老师的批阅主旨,让学生有路可走,有话可讲,有理可悟。重点培养学生的读题意识、踩点意识、推敲意识、验证意识。3、文言文阅读重在“本”文言文复习是最有章可寻的,其“章”就是我们的课本。以课本文言文为纲,总结考纲中18个虚词、120个实词的用法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在二轮复习中,还是要回归课本,复习课文,学生多读(名篇、名句)、多记、多归纳,不断地重复,夯实基础,扎实文言功底。4、诗歌鉴赏重在“悟”(1)不主张一味地做题、解题,而是先让学生去感受诗歌、深入诗歌。(2)要做好诗歌鉴赏题,在第二轮复习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点评作用。此时的学生头脑中已充塞了很多相关内容,包括背景、风格流派,乃至鉴赏的术语也是应有尽有。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学生的“做”、教师的“批”,找到学生的失误点,确立讲评的重要点、困难点,最后通过教师“评”,启迪学生的思维,理清答题的思路,尽可能地避免“贴标签”行为,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鉴赏。5、作文重在“准”这里所说的“准”,就是指审题要准确无误。作文一旦跑题,将会满盘皆输。高考作文不能一味地追求“新”,而是要在审题准的基础上再去求新,因此加强审题训练是确保作文得45分的重要环节。这里所说的“准”还包括体裁的准确无误,写什么文章像什么文章,平时训练就要严格要求,严厉打击“四不像”文章,让这种文章在平时就被扼杀。“准”,还包括思辨的“准”。文章没有思辨性就没有深度,没有深度就不能得高分。根

志玉****爱啊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