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13感动中国观后感 第一篇:2013感动中国观后感2013感动中国观后感又一次观看感动中国,每年虽然只有十个人,但是他们不只是奖杯上的一个名字那么简单,他们如同一盏盏明灯,一盏似乎光芒有限,但是如果当所有的灯都亮起来的时候,我们的前方就会被他们照明。今年的感动中国涌现了“纵死终令汗竹香”的林俊德院士;“孝更绝伦足可矜”的陈斌强;“何处春江无月明”的小学生何玥;“动人以行不以言”的“卧底局长”陈家顺;“爝火燃回春浩浩”的高淑珍;“冰雪为容玉做胎”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然而最令我感动的还是“长使英雄泪满襟”用生命托举歼-15战机的沈飞集团总经理罗阳。为了航母舰载机成功起降的那一刻,罗阳倾注全部的心血。常年超负荷工作的罗阳带领工程技术人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点。他用生命托起了歼-15战机的起降,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把自己航天报国的梦想写在了这蓝天碧水之间。2012年12月24日在渤海某处,一架米黄色战机在飞行指挥官的指挥下呼啸着飞往那蓝天碧水,这是我国首次航母舰载机起飞。在硕大的航母甲板上身穿各种颜色马甲的后勤保障人员,有条不紊地做着各种保障工作。在这些忙碌的人群中看到一个背影——他就是歼-15战机的现场总指挥罗阳。罗阳1978年9月--1982年6月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设计专业;1982年8月进入沈飞开始了长达30年的飞机设计;2002年担任沈飞党委书记。在他的领导下沈飞创造了歼击机从研发到试飞仅10个月的奇迹。他的事例让我们感动,为什么?因为他的精神,因为他坚持不懈,忘我工作的精神;因为他的情怀,因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情怀;因为他的梦想,因为他让中国战机傲视蓝空的梦想。他身上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他为什么能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呢?因为他爱国,因为他热爱自己的工作。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呀!现在像罗阳一样如此热爱自己的职业的人还有多少呢?再有沈飞创立已经很久了,为什么只有罗阳做到歼击机从研发到试飞只用了十个月?这说明罗阳的领导能力十分强,而且他不是墨守陈规而是带领着沈飞的员工创新出了一套新的流程,大大缩短了研发到试飞的时间。当载着国人骄傲的飞机飞向那一片深蓝时,我们无法让英雄停下脚步。罗阳走了,国家失去了一位优秀的飞机设计专家;沈飞失去了一位优秀的企业家。“炎黄一创举,中华舰载机。罗阳好男儿,为国添豪气。英雄身先卒,海天闻哭泣。千秋百姓颂,万代芳名遗。”网友这样评价他。“才见虹霓君已去,英雄谢幕海天间!”沈飞集团这样评价他。“长使英雄泪满襟”感动中国组委会这样评价他。2012年11月30日,根据《烈士褒扬条例》评定因公殉职的罗阳为烈士。2012年12月7日在歼-15舰载机研制工作中,罗阳坚守一线,攻坚克难,国务院决定追授罗阳“航空工业英模”荣誉称号。如果你没有离开,依然会,带吴钩,巡万里关山。多希望你只是小憩,醉一下再挑灯看剑,梦一回再吹角连营。你听到了么?那战机的呼啸,没有悲伤,是为你而奏响!第二篇:2013感动中国观后感范文一:那一夜,大学里难得的一次一个班里相聚一堂,观看感动中国。一年一会的感动中国,有一次的观看,我们以为可以很坚强却以泪两行。不是我们的矫情而是事迹的感人与感动,催人泪下。为了国家事业而忘我工作,直到生命结束;为了家人,为了他人平凡的付出。在平凡中坚持,成就了不平凡,感动了我们,感动了华夏儿女!平凡的人们在不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坚守着一个信念:将爱传递!感动中国,感动人物在这里交融荟萃。纵死终令汗竹香的林俊德,孝更绝伦足可吟的陈武强,何处春江无明月的何玥,悲莫悲兮别离的高炳涵,爝火燃回春浩浩的高淑珍,动人以行不以言的陈家顺,冰雪为容玉作胎的张丽莉,能受天磨为铁汉的李文波,清香传得天心在的周月华和艾起,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罗阳,还有那令人敬佩的湄公河105案专案组。在感动中国的会场燃起熊熊的火炬,然而他们的背后书写了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默默的付出。当看到何玥的时候,泪已潸然,也让我感触最深。正式花样年华,却悄然离开。捐出自己,如同花朵从指头散落,留得满地清香。当知道自己的生命只剩下三个月时,没有悲伤却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12岁的小女孩面对生死能如此地坦然,在病痛中还不记善济他人。这一切生命最后的告别,敲动了多少人的心灵,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平凡的善举,开启一个有爱的未来。今天,当我们怀着悲伤提起这个名字的时候,却可以怀着欣喜,为她的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合二为一,乃在这个世界上熠熠生辉。在何玥及家人的身上,最让人为之动容的是她的那颗爱心、博大的胸怀和一种思想。在生命即将离去时还不忘记帮助他人,将爱心传递。面对给女儿治病欠下的10万块钱,父母坚定信念完成女儿的遗愿不接受任何支持;无私的奉献,不求回报的付出,再一次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场与场的交替,人与人、事与事的交换中,20

灵慧****89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